漫漫黄沙,驼铃声响。
自古以来,“一带一路”被写进历史文本里,随时光之河漂流。在河岸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舞蹈歌唱、相亲相爱,共同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什么是“一带一路”?是谁在带路?
从古……
2000多年前,中国的张骞穿越草原沙漠,开启了凿空之旅,形成了一条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这条通道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于是这条通道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
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货物仍是丝绸,后来瓷器、香料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名称,而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
至今……
现代丝绸之路,已不再是两千年前那条驼铃声声的漫漫长路,而是一条立体的宏大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与我们每一个人紧密相关,也与我们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带一路”看什么?吃什么?
2000多年前的丝路上,人们运送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现如今,我们借着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条路上,各国的文化互相交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成果实现共享。
舌尖上的“一带一路”
在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这一些中亚国家地区,在饮食方面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在这里被保留下来,他们主要以马或者羊肉为生,所以这里一带可以说是食肉者的天堂,食素者的噩梦。
而他们喜欢吃肉的这个习惯可以体现在任何小细节,比如说有一种美食叫做somsa,烤包子,在印度somsa里面通常装的就是土豆、蔬菜和肉,而中亚版somsa里面装的是什么呢?里面只有羊肉。
文化的“一带一路”
在“一带一路”各国沿途,能够看到不同的文化,比如布满蓝色釉彩贴片的蓝色清真寺、比如被三座经学院围起来的雷吉斯坦广场。
在这三座经学院中有一所叫做“兀鲁伯”经学院,而这个叫做兀鲁伯的人建造了中世纪时期具有世界影响的天文台,其规模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天文台,观测和研究设备也属一流,所有的巨型象限仪半径达40米,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可惜的是,这个天文台在建成了差不多20年之后就被毁坏了,现在我们也只能看到天文台的遗迹了。
中国人与中国企业
图:中国与格鲁吉亚合作制造的轨道列车
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我们都能看到活跃在当地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他们踏着丝路先人的足迹,扎根异国他乡,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