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宇繁星如瀚彩,人生亘古一凡尘。禅境天籁聆妙曲,匠心斫琴弦自鸣。
  • 毛泽东: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 新时代地球村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共建更加和平发展美丽和谐的家园,全体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创道行德盛道德王国
  • 习近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美国追杀TikTok,告诉了我们什么?

帝国末路 admin 4年前 (2020-08-04) 48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美国追杀TikTok,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美国政要陆续表态考虑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短视频社交应用TikTok(抖音国际版),美国国会听证会通过禁止国家公职人员使用TikTok的决定之后,再度传出消息:泛大西洋投资和红杉资本等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在与美国财政部和监管机构沟通,计划收购TikTok的大部分股权,届时TikTok的母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的字节跳动将仅在TikTok保留没有投票权的小股东位置。尽管字节跳动官方尚未接受这一动议,但TikTok也许终将难摆脱被易手的结局。
如果美国资本接手TikTok将其彻底“美国化”的这一幕真的发生了的话,说句并不客气的话:这将是一次针对有全球化抱负的中国公司的直接掠夺。
TikTok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的成功,和它连接了全球数亿青少年用户的影响力,并不是仅靠美元就能够买到、就应该得到的。它的背后有字节跳动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自己独特的、并非仅仅用于TikTok一款产品的机器学习和算法技术,有字节跳动作为一家全球化机构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认知积累,也有字节跳动作为一家现代化企业在效率、透明和灵活性等方面的独特管理之道。这些从一开始属于TikTok的禀赋,是美国的资本不该买走,想买也买不走的。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TikTok做成了其它中国互联网公司此前从未做到的事——通过一款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从文化内核上被全球数以亿计的青少年用户欢迎,使一款“中国制造”的社交工具在短视频这一新兴的垂直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坦率地说,TikTok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并不像一些美国政客担心的那样是“文化输出”,相反,它恰恰体现的是文化包容的魅力。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TikTok的遭遇产生普遍性的担忧:如果一家中国科技公司的一款产品和一项技术,一旦“一不小心”占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它大概率会成为美国一些政界人士的眼中钉,“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棒子就会自己挥过来,进而被封禁或被迫出售与中国切割。这对中国科技公司走向全球的信心和野望,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但这正是TikTok被美国追杀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未来面向全球市场的中国科技公司,需提前做好一旦“美国第一”的原则被触犯情形下的“反遏制”预案。
“美国第一”是一种美国式的思维定势,更成了一种习惯,即美国社会习惯了在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天然第一”地位,并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带来的权益。具体到科技产业,美国顶层决策者可能并不在乎美国企业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领域的出货量市场占有率,但在关系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且敏感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芯片研发、5G通信标准和设备、机器人和社交网络等方面,美国是非要固守第一的位置不可的。无论是华为还是字节跳动,包括一系列被美国“盯上”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其被遏制的原因,都是因为已经或有可能直接挑战“美国第一”的“定理”。
要知道,美国是不会轻易让“connect the world”(连接世界)的主导权掌握在一家中国背景的公司手里的。
但除非中国企业永远放弃在某一领域成为全球第一的雄心和实际行动,这个冲突是无可避免的。我们似乎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了:“美国完全靠市场自由竞争”这个曾经牢固植根相当多中国科技从业者心中的认知,其实是一个另类的“刻板印象”。当“美国第一”的原则被挑战的时候,美国的“自由市场意志”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一些美国合作伙伴迫于联邦政府指令不得不停止与中国公司的合作,比如谷歌之于华为;一些美国竞争者趁机间接推动对中国企业的遏制以扩大自己的版图,比如Facebook之于TikTok……有人干着急,有人拆台,但不提前想办法,绝对没有人帮得上忙。在这种情况下,对那些有志全球市场的中国科技公司来说,“一不小心”挑战或取代了美国科技公司第一的位置,对美国的反制,情况还是提前预想得越糟糕越好,应急预案越充分越好,放心,只要是中国企业,基本不会有被轻易“赦免”的例外。提前预案的一切,都是为了有更充分的博弈空间。
从字节跳动与美国的博弈过程当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话无力感:TikTok几乎用尽了一切“自证清白”的手段:发布透明度报告显示各国政府对信息删除和用户信息索取的诉求(美国排名第一,中国无索取);公开内容审核的流程;在包括美国、新加坡和英国在内的国家建设存储本地用户的数据中心;内部工作流程对涉及不同国家地区本地用户数据的代码进行访问隔离,还聘请了来自迪士尼的高管主管全部海外业务,在日常业务治理上区隔中国和全球……然而这一切旨在获得信任的充满诚意的沟通,几乎全部被美国政治决策者视而不见。他们坚定地认为:Tik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作为一家中国公司,一定会将用户数据存储在中国,进而将数据分享给中国政府,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个逻辑一旦建立起来,任何解释都是徒劳的。
这是TikTok被美国连续追杀告诉我们的第二件事: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全球化”的逻辑,背后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
要知道,TikTok建立不同国家的数据中心,将用户隐私数据本地化,适度区隔涉及不同国家地区用户数据的代码访问,完全委任非中国总部的人士负责全球主要业务的做法,恰恰是字节跳动作为一家总部在中国的公司才能掌握的“中国智慧”——看到了大量美国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案例,特别是看到了不少美国科技公司因为不愿意在中国本地存储中国用户数据,最终导致无法在中国合法运营业务的困境。字节跳动的决策者们清晰地明白一点:数据安全事涉国家安全和网络主权,必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用户习惯需要更放权的治理和运营,务得考虑——这也是为什么字节跳动从一开始就尽可能让TikTok“本地化”的原因。
但在美国,作为跨国公司的科技公司通常是抗拒“本地化”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18世纪以降“东印度公司”的盎格鲁撒克逊式殖民主义传统。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企业高速全球化扩张形成当代“跨国企业”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正好也是传统的领地殖民地瓦解的时期。因此我们毋宁说,美国式跨国企业的兴盛,本质上是殖民主义换了一种形态的接盘和延续。站在这个角度,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跨国企业特别是美国科技企业明明知道放权业务所在国家的“本地化”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和绩效却并不情愿这么做,因为它并不符合美国式跨国企业在获得利润和增长之外的另一层使命:输出价值观和方法论。站在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一些试图近一步“本地化”,进一步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将数据和重要信息放在中国境内的美国科技公司——无论它是微软、思科还是曾经的谷歌,会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遭遇漫天的质疑和指责,因为美国政治精英从来不觉得这件事仅仅是一个生意。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字节跳动为遵守美国监管规则所做出的一切治理努力,美国政治决策者都视而不见——这里有对中国的偏见,也有为了打压“美国第一”挑战者的故意视而不见,但更多是他们发自内心不相信一家跨国公司居然可以真的“本地化”——因为他们不愿意甚至强烈反对美国科技企业的数据中心可以建在中国,所以他们就不相信TikTok的数据中心可以放在美国。因为他们希望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只遵守美国的法律,也就必然不相信字节跳动作为一家中国公司会遵守美国的法律。殊不知中国政府机构固然一直严格要求企业在境内经营的合法合规,同时明确主张中国企业在全球经营务必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无论是中国科技公司与美国科技公司,还是中国和美国之间,这当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冲突面前对话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中国科技公司如果忽略或无视这种对话的天然门槛和障碍,对话和博弈的难度只会更大。

  美国追杀TikTok,告诉了我们什么?

  TikTok被美国追杀告诉我们的第三件事,是一家获得了全球市场成功的中国科技公司,想靠乔装打扮的方式证明自己不是一家中国公司,而是一家美国公司或所谓的“全球公司”,这么做其实是徒劳的。
过去几年,在手机浏览器、移动游戏和工具应用等很多领域,出现不少在全球市场斩获颇多的中国公司,而当这些公司在国内外的论坛和会议上分享经验的时候,经常都会用“从来没人以为我们是一家中国公司”来形容自己的成功,言谈之中颇为自得;或者主动用“我们其实是一家全球公司”回避自己的中国公司属性。“淡化中国色彩”似乎成了一种有优越感的标签,或者是护身符。
姑且不论阿里巴巴、华为和腾讯的成功早已经让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产业发展告别了硅谷崇拜,仅就那些靠极力掩饰自己“中国属性” 印证全球化成功的科技公司来说,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你的“中国背景”现在还可以遮掩,是因为你并没有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没有人在意你是哪个国家的科技企业。如果你有一天足够强大,真的挑战到美国在关键领域的领先地位的时候,你的中国底牌马上会被翻出来,作为被打压的筹码。
没有哪家中国公司比TikTok更像是一家美国公司了——完全融入当地青少年社区的文化属性、彻底独立于中国的运营和治理体系、高加索人种面孔的前迪士尼高管、数据中心的本地化……但这一切都并不真的能让TikTok摆脱中国公司的“嫌疑”。只要你的母公司在中国,你的创始人是中国籍,无论你怎么本地化,你都是一家中国公司。解决的办法除了打压封杀,就是彻底地交给美国人——就像美国资本正在试图进行的对TikTok的收购那样。
要知道,在美国为了证明你是一家中国公司或不是一家中国公司,一切都可能发生: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一直在调查字节跳动对Musical.ly的收购,认为是这桩“对美国公司的并购”奠定了TikTok的基础,主张Musical.ly退回投资重新拆分。事实上,Musical.ly原来是一家总部在中国上海,由中国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而用户主要集中在欧美的中国公司。但为了打压TikTok,它必须被当成一家美国公司。而由第一代移民的美籍华人袁征创办的视讯会议上市公司Zoom,总部在硅谷,服务客户绝大部分在美国,就是因其在中国设有研发机构,出于对中国“非法获取数据”的指控便利,一度被美国国会的一些人坚持定义成一家中国公司。既然这种事都能发生,一家中国公司非要乔装自己不是中国公司,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家中国公司,成为华为和字节跳动不是任何不光彩的事,反而是一种光荣。它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商业机构在某种意义上告别了硅谷崇拜的明证。字节跳动面对的将是这么一个再明确不过的现实:和华为一样,你是一家中国公司,你也将和华为一样,遭遇成为No.1所必须承受的被打压和遏制的代价。我们相信你有足够的智慧和博弈手段应对这样的危机,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你自豪。
侠客岛:美国政府为什么对TikTok下死手?
 
前两天,美国白宫在对4家互联网巨头展开反垄断调查听证会前,过去秀中文、在北京慢跑、读中国书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发了一封公开信,声称“中国的科技企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输出价值观”。
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可以从去年10月扎克伯格的一次演讲中找到痕迹。那次演讲是在乔治城大学,扎氏数次点名攻击TikTok,称其“代表中国言论审查制度,而Facebook一直践行美式的自由表达价值观”。
能想出这种观点,也是难为了小扎。言论一出,TikTok也发出公开信反唇相讥:Facebook啊,停止抄袭吧,别打爱国大旗了,大家公平竞争。
早有市场观察人士指出,TikTok是少有的、令社交巨头Facebook感到不安的互联网新贵。
数据显示,2019年,在全球的苹果与谷歌应用程序商店中,TikTok在一、三、四3个季度都位居“全球下载量最多App榜单”前三,二季度位列第四。在苹果商店的这份榜单中,上述三个季度,TikTok位列“全球下载量最多App榜单”第一名。
要知道,此前Facebook系的四大App,一直垄断应用商店下载的前四把交椅。扎克伯格直言不讳:在美国,增长最快的应用就是TikTok。
不仅增长快,还打不赢。2018年,FB开发了名为Lasso的短视频App与TikTok直接竞争,未果;之后又开发了Reels,在用户数和月活上都跟TikTok不是一个量级。
之后,就是扎克伯格耐人寻味的“转身”:在上述去年那次演讲后三天,小扎赴白宫与政界高层共进晚餐,双方未公开谈论细节。对此,《纽约时报》记者本 史密斯发文称:“Facebook和美高层结盟令人忧虑,Facebook与政府走得太近。”
几天前的那场反垄断听证会上,当被问到“是否认为中国窃取了美国技术”时,苹果、谷歌、亚马逊三巨头的掌门人均表示否认,只有扎克伯格一人咬定:“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中国政府盗取了美国公司的技术。”
四位CEO的表态(图源:网络)
商战本就你死我活。搭上美政府对华强硬、“制裁”中国的便车,自然是扎克伯格“便宜行事”的做法。
几位FB前员工对老东家的做法如此评价:“TikTok是他们唯一无法战胜的东西,以致要求助于地缘政治和华盛顿的立法者。”

更引来国际舆论哗然的是,7月31日,白宫宣称将封禁TikTok,理由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动用一国之力、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封杀一款互联网应用,这在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当然了,以这样的“待遇”针对一家中国公司的前例不是没有,例如华为、中兴。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没有停止过对TikTok的步步紧逼:
去年11月,美当局开始对TikTok进行审查,将其视为“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字节跳动收购Musical.ly(TikTok前身)进行独立调查,调查其是否违反了投资法规;
去年12月至今年7月,美国宣布禁止军事人员在政府授权的手机和政府设备上使用TikTok。
如同挑起贸易战给出的莫须有理由那样,美国政府始终认为TikTok“监视用户”、“与中国国内分享美国用户数据”,认为这“威胁用户隐私及国家安全”,尽管毫无证据。
为求自保,从美国展开调查开始,TikTok出手了一系列动作,例如将数据中心放在美国、对中国工程师进行代码隔离,并从品牌、人事架构、业务运营等方面实现“本地化”,例如聘请的总经理是Youtube前高管、新任CEO是迪士尼前高管、计划在伦敦设立全球总部等。
但这并不足以打消美国的“怀疑”。BBC北美科技分析师JamesClayton直言:“TikTok怎么说怎么做都不重要,它属于中国公司——只这一点便是它的‘罪过’。”
《纽约时报》也给出了类似判断:“TikTok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拥有全球粉丝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它正在迅速成为受害者。”
TikTok美国总经理瓦妮莎·帕帕斯(图源:推特)

有人要问,美国总统点名封杀一款深受美国用户欢迎的中国App,图什么?
BBC北美分析师给出了一则评论:在政客眼中,TikTok可能对美国舆论及大选产生影响。他认为,尽管TikTok上有共和党和保守派的观点输出,但用户中有不少年轻的自由主义左派人士,与当局的观点相左,这是TikTok被禁的重要原因。
此前,美媒《福布斯》(Forbes)则报道了一场“闹剧”——6月底,白宫组织的首场竞选集会上座率“十分难看”。
会前白宫称,已有“逾百万人”预订演讲门票,竞选团队还专门在场外搭台,准备连讲两场。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集会当天,不仅馆内二层平台人迹寥寥,场外也几乎空空如也,上座率极低。
为何产生这种情况?《纽约时报》“揭秘”称,是有人鼓励大家订了票再“玩消失”;一批青少年和K-pop粉丝声则称,是通过TikTok发布召集视频,并获得数百万次观看。
鼓励人们订票后“玩消失”的视频获数百万观看(图源:CNN)
在观察人士看来,青少年们的举动未必有破坏选举的恶意,反倒带有调侃意味。但毫无疑问,这种“恶作剧”要是多折腾几次,政界参选者吃不消。
在美国政客看来,有人该为这场闹剧负责,不过不是那些年轻人。
如《纽约时报》所言:“活动人士甚至利用TikTok影响我们的选举……不过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被忽视或原谅,除了一个事实——TikTok属于字节跳动,这是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接下来,字节跳动该怎么办?继续跟微软谈收购?剥离美国业务?还是游说美国、争取政策转圜空间?
最新消息是,微软官网发布声明,确认正与字节跳动商讨收购TikTok在美(乃至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业务,“以使微软在这些市场拥有和运营TikTok”,且双方将于9月15日前结束谈判。福克斯新闻8月2日透露,微软和TikTok与白宫进行了相关协商,避免全面封禁TikTok。
微软就收购一事的声明(图源:微软官网)
消息人士称,TikTok和微软都在推进妥协方案,以便达成交易。方案包括:白宫在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框架下,迫使TikTok剥离其在美业务,但允许一家美国公司对TikTok进行收购,前提是TikTok“澄清了美国的安全担忧”。
今天,张一鸣发表内部信,表态“尝试与一家科技公司就合作方案做初步讨论,形成方案以确保TikTok能继续服务美国用户。”
在外界看来,美国这次的“吃相”已不仅仅是用“难看”来形容了。
封禁、压价、收购,无论有无证据支撑,就是要做;只要姓“中”,就要怀疑;威胁到霸主地位,那就打压、搞死。
此前拍摄了《武汉,好久不见》的日本导演竹内亮对此感慨,这一系列行动,让他想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企业的打压。
微软与TikTok(图源:外媒)
从目前看,字节跳动自2018年起的“本地化”应对方式,还是在商业模式、数据安全上自证清白、诉诸合规的“老实人打法”。但当对手的禁令是政治挂帅,商业合规、数据安全仅为借口时,在选情、科技战及政商关系错综的漩涡中,这种打法恐怕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对此,愤怒的美国年轻人恐怕短时间也难以起到作用。尽管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起了“拯救TikTok”(#SaveTiktok)的话题,组织用户给美政界人士竞选App刷差评,包括声称若封禁TikTok就现身白宫与发出禁令者正面对峙等,但可能只有真实的选票才是关键。
难怪不少硅谷人士感叹:若不卖,TikTok会损失美国市场;卖了,可能赔上未来。
字节跳动如何应对,采取何种方案,系于其掌门人和大股东之手;但这场漩涡已经再次让人看清,不论怎么选择,削足适履、适应不公平的游戏规则总是被动办法,无异于负薪救火。
这一点,遭受过“美国陷阱”、高管被捕公司被拆分收购的阿尔斯通懂,在广场协议下低头的日本也懂


道德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美国追杀TikTok,告诉了我们什么?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