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到了美国继续抹黑包括美国在内的专家团队调研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相关问题。
赵立坚强调,美国个别政客的表态既不意外也不影响中国同世界一道防疫抗疫的现实,中国真诚希望美国也能像中国一样开放德特里克堡基地,并且对美国在海外的200多个生物实验室等问题进行公开说明,给自己也给世界一个交代清楚美国自身情况的机会。
同赵立坚有着类似想法的也包括美国民众自己。在白宫请愿网站上,有网友列举了一系列同新冠疫情蔓延相关的事件:
2019年7月,德特里克堡的美国陆军最高机密传染病医学研究所被关闭;
2019年8月,一场大规模的“流感”造成美国自己10000多人死亡;
2019年10月,美国在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的参与下组织了全球流行病演习;
2019年11月,中国发现不明肺炎;
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并变为全球大流行。
与此同时,大量不明真相的美国网友跟帖,希望政府公开德特里克堡关闭的真正原因,以澄清事实。
我们总说,当前的美国无力应付国内的疫情乱局。实际上,美国无力应对的还有疫情之下正在加速下滑的美国经济和正处于新的历史记录的就业萧条之中。
尤其是底层民众对于疫情的敏感度可能远远低于中国民众,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美国人反对“居家令”,歌照唱、舞照跳。当然,人也没少感染。这并非因为他们不爱惜生命,而是缺乏储蓄传统和经济下滑带来的失业,导致底层民众冒着生命险也要求生存。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荒诞的一幕,美国政客们就像蹩脚的编剧一样,以每天一个或者多个的速度乐此不疲的制造同中国有关的话题。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爆点和吸引力,最好是让美国底层群众天天被这种舆论态势所左右而不去考虑自己的未来乃至于美国政府如此失败是否还有执政合法性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届特朗普政府或许在战略决策层面非常低能,在国家治理方面非常儿戏,但是他们可能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表演艺术气息的执政团队了。
美国人并非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并不是没有对联邦政府关闭德特里克堡基地产生怀疑。只不过由于舆论的强大与决策的混乱,使得美国人一方面承受着病毒的杀伤,同时也一方面被持续性误导着。过去一段时间席卷全美的暴乱就已经是底层民众对于现状不满情绪的集中性宣泄。
在这种紧要关头,相对于越来越开放和自信的中国,美国从上到下却还在回避自己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责任,试图转移注意力,那么在这样的乱局之中生存和忍耐的美国民众终有爆发出更强不满的那一天。
南美冷链海鲜再传毒,中国第一波疫情出武汉海鲜市场,第二波疫情将祸起进口冷链海鲜?该否叫停疫区海鲜进口
8月11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冷链食品及从业人员摸排检测中发现,有3家企业自大连口岸进口的同一外籍货船冷冻海鲜产品外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疑似阳性。
从武汉到北京,一波又一波祸出冷链海鲜
一、武汉海鲜市场:病毒不能确定源头。 2020年1月,中国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地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集海鲜、冰鲜、水产、干货、物流服务等为一体的水产品流通市场。这次疫情最终造成武汉50340人感染,湖北省68139人感染,占全国患者总数的76%(截至8月12日)
4月9日,英国剑桥大学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ANS)发布的新冠病毒起源研究报告显示:新冠病毒分三个变种:A类病毒、B类病毒、C类病毒。A类病毒为“爆发根源”,A类病毒更多出自美国和澳洲的受感染者。A类病毒在武汉极少,且来源出自在武汉生活过的美国人。A类和从蝙蝠等携带病毒最为相似。
B类病毒是中国境内(即武汉)主要类型,并且没有传播出东亚地区。C类病毒是欧洲主要类型。亚洲地区的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属此类,但中国大陆没发现。若说A类病毒是父亲,B类病毒是儿子,中国只找出现儿子病毒,没找到父亲毒源。至今尚不能确定武汉出现的新冠肺炎病毒源头出自哪里。
二、北京新发地海鲜:基因测序病毒来自欧洲。6月11日,北京新发地海鲜摊位再次爆发疫情,造成北京335名例感染者。经过北京疾控中心对新发地的病毒溯源调查,最初先从新发地及京深海鲜市场进口三文鱼案板上发现新冠病毒。
6月14日,北京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杨鹏表示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是从欧洲方向来的,初步判定与输入性有关。但病毒到底怎么来的,还无法确定。有可能是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或者进入市场的人通过分泌物进行传播。”
北京新发地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亚洲最大的菜篮子”,在全国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新发地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已连续十四年双居全国第一,新发地很多进口海鲜源自京神海鲜市场——北京最大的进口鲜活海鲜市场,进口主要源头包括挪威等北欧国家。
三、大连厦门海鲜:病毒源头或出厄瓜多尔。7月初,已经长时间零病例的大连市突然发现疫情。7月3日,大连海关从装载厄瓜多尔企业生产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一个样品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大部分与凯洋世界海鲜市场有关,如7月26日大连感染12例,均为凯洋世界海鲜员工。截至8月12日,大连市患者为110人。
同样在7月3日,厦门海关从厄瓜多尔某公司生产的冻南美白虾的两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7月15日,厄瓜多尔外长路易斯加耶戈斯称,厄方已向中国保证,将履行“必要程序”,以确保该国出口到国际市场产品的安全性,但这种口头保障似乎没起作用。总人口1700多万人的厄瓜多尔,截至8月12日新冠肺炎感染近10万人,约每170人有1人感染。对疫情如此严重的国家,中国海鲜进口是不是该叫停了?
从大连、厦门、烟台等发现病毒多出自厄瓜多尔冻虾集装箱和物流外包装,病毒传播都离不开冷链物流进口的海鲜。如果疏忽大意,中国第二波疫情会不会祸起冷链食品?
为何新冠疫情总与冷冻水产相关?
“从科学角度而言,冷链能为食品保鲜,也能为病毒‘保鲜’。一旦食品在流通环节中沾染新冠病毒,传统冷链低温高湿的环境反而更有利于病毒长期保有侵染活力。”近日,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孙大文向记者表示,当前仍旧无法证实海鲜、水产品可以感染新冠病毒,但上述疫情案例表明,相关市场所售冷链生鲜食品确有潜在风险。
冷链能为病毒“保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李力卓认为,新冠病毒出现在海鲜市场,有主要三点原因。
一,在海鲜市场,很多海产品都是冷冻储存。这样的环境下,病毒能够存活很长时间,传染人的几率也更大,如论商户还是消费者务必注意口罩防护。
二,在海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都有大量人员进出,只要有一个人携带病毒未能被发现而进入市场,就有可能会造成疫情的扩散。
三,海鲜市场的很多海产品是外地输入,也包括国外进口。目前国外的疫情远比国内严峻,全球每天有十几万新增新冠病例,这些进口产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可能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造成污染。在产品入境后,海鲜市场的人在操作时手也会接触这些产品,从而会引起人际间的进一步传播。
各地紧急行动切断冷链病毒传播
一、北京市:加强冷链物流管理
7月30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和建表示,北京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统一进京冷链食品监管标准,加快建立全链条闭环追溯管理体系。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言楷还通报了北京加强冷链监管的相关措施:
① 制定《进一步加强本市冰鲜冷冻食品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聚焦重点环节,通过采取强化冰鲜冷冻食品溯源管理,建立产地预警机制,加强冷链物流管理;
② 聚焦重点对象,统筹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北京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全面排查,将农贸市场、食品生产企业、商超、餐饮服务单位等作为重点排查对象。
③ 各区建立详细的进口冷链食品管理台账,有效夯实管理基础。同时,要求本市生产经营冰冻水产品、肉类的食品加工企业与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建立送检制度。
二、上海市:冷链食品进货查验不缺漏
从事储运、加工、销售进口冷链食品的企业,应如何加强疫情防控,保障人员和食品安全?上海市卫健委最新出台“防9条”,其中涉及冷链食品监管的有:
① 做好供应商合规性检查和评估,对每批食品进口查证验货,肉类、水产品及其制品必须具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② 进口冷链食品等相关溯源信息,按要求上传至食品安全信息溯源平台,保证食品可溯源;
③ 运输冷链食品的车辆不得擅自开箱,每批次食品运输完毕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对车辆和食品冷藏箱内外壁实施全面消杀。非食品专用运输车辆,在运输食品前应对车辆进行一次彻底清洗消毒。
三、乌鲁木齐:加强冷链食品监管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钟美文表示,乌鲁木齐将从成立专门机构、源头监管、监督检查、常态防控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冷链食品监管。
① 从冷链食品物流溯源着手,抓好精准防控。一方面,严格落实“外防输入”要求,把住铁路、飞机、公路运输关口,对冷链食品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方可放行;另一方面,督促食品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各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一律对购进的冷链食品进行核酸检测。
② 统筹多部门联合执法,全面排查各类批发市场、商超、餐饮(酒店)、冷链运输企业等食品经营及运输主体,督促贮存、运输、加工、分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落实“人物并防”等工作要求。
③ 持续完善冷链食品防疫工作机制,做好冷链食品源头端、生产端、市场端、消费端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
四、青岛市:对冷链食品业者核酸采样
日前,青岛市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力以赴开展全区冷链食品加工经营单位排查和重点人员核酸采样的紧急行动。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区近13000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首轮排查,重点人员核酸采样1219人。
进口冷链食品如何确保安全?
掌链注意到,7月,大连、厦门海关及江西、云南、重庆等地从进口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北京6月份出现本土聚集性病例,可追溯的源头也显示与当地进口冷链食品有关。因此,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及流通中各环节的监管尤为重要。
孙大文院士建议,相关部门需对进口食品加大抽检力度,并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作为当前特殊时期下进口食品的必检项目,包括对食品本身和食品包装的检测;此外,食品出关前在出口国境内的一切流通环节都需生成详尽路径报告交中国海关报备。
“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国内进口食品追溯体系,一旦出现食源性病毒侵染的疫情,可利用该追溯体系‘顺藤摸瓜’,快速锁定疫情源头,为控制突发疫情争取宝贵时间。”孙大文同时认为,要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对于冷链食品流通环节中涉及的运输工具、设备设施及场所等,也要进行定期专业消杀,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须对出口国实行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孙大文认为,可以效仿中国当前对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对出口国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具体而言,将疫情防控得当、核酸检测能力充足、食品出口标准严苛的国家,列入食品进口绿色国家清单;
与此同时,将疫情严重且防控不力的国家和地区列入红色警告清单。在不违背相关国际贸易协定的基础上,中国应当针对性制定相关政策,减少或停止该类国家或地区的食品进口
新冠病毒出现D614G变异 是否会毒性增强、使疫苗失效?
关于新冠病毒变异的话题来自近日报道:印度研究团队从1536个样本中发现了73个新冠病变异株;马来西亚研究者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确认了4例D614G变异株,该变异株的传播能力可能是一般毒株的10倍。
其实,早在今年4月和7月,已有相关学术论文针对新冠病毒的变异进行了详细且系统的报道。研究鉴定出基因变异位点,并讨论了变异带来的潜在危害。
太长不看版:
新冠病毒出现变异是必然的,目前变异速度不快
D614G变异株传播能力强,但不加重新冠肺炎
变异对疫苗效果影响小
D614G变异株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基因变异?基因变异指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进而可能造成遗传物质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变化,影响生物的特征。遗传物质主要包括DNA和RNA两种,其中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A、U、C、G组成,比较不稳定,在复制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变异,“变异”几乎是所有RNA病毒的共性。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是RNA,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但变异速度目前相对较低。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结合,进而感染细胞。刺突蛋白由1273个氨基酸组成,D614G是指刺突蛋白上的第61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变异成了甘氨酸(G)。
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的D614G变异 | 参考文献[2]
今年4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预印本bioRxiv上发表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D614G变异株的流行特点及传播能力等。
作者认为该变异株是1月15日之前在欧洲产生的。3月21日之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株刺突蛋白第614位氨基酸主要是D,之后D614G变异株则成为了主要流行株。
关于D614G变异的研究 | 参考文献[1]
6月,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爆发小规模新冠疫情,确诊者的样本中也检测到了D614G变异株。
除了D614G变异,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也出现了多种其他变异。我国科学家7月在国际权威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的论文,系统地研究和介绍了新冠病毒的变异。他们从已知基因序列的刺突蛋白上鉴定出了106个变异位点。
我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系统研究 | 参考文献[2]
基因变异危害有多大?
那么病毒基因变异有什么潜在危害呢?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感染能力、致病能力、药物效果以及疫苗研发等。
提高感染能力,不影响严重程度
科学家们检测了新冠病毒106个变异位点对感染能力的影响,发现D614G变异的确可以提高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力,病毒传播能力可能增强。
但基于目前研究来看,D614G变异并不会使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增加。除D614G之外的其他变异会使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力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由此看来,绝大部分的病毒变异可能对于病毒本身是有害的。
包括D614G在内的多种变异对新冠病毒感染能力的影响 | 参考文献[2]
可能产生耐药性
近期柳叶刀杂志子刊《THE LANCET HIV》报道,一名23岁法国男性于2019年9月确诊艾滋病,从他体内分离到的病毒对多种抗艾滋药物都具有耐药性。这种耐药性的产生就是基因发生变异的结果,可能将使患者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目前还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因此不明确新冠病毒的变异是否也会产生这样的耐药性。由于耐药性多数是在使用药物后,由药物筛选或者诱导产生的,因此新冠病毒的变异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但可能不会像艾滋病毒一样极端。
对疫苗效果影响小
除了药物疗效,病毒变异也会影响抗体的效果。部分变异会使病毒对抗体更为敏感,另一部分变异则使病毒逃逸抗体中和。
虽然变异对抗体有一定影响,但对康复者血清中和病毒的效果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康复者血清包含多种抗体,变异可以影响其中几种抗体的效果,但是很难影响所有抗体。虽然D614G变异增强了病毒的感染能力,但康复者血清依然能很好地对抗该变异病毒。
给人体打疫苗,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新冠病毒的“感染过程”,使人产生类似于康复者的中和血清。由此看来,新冠病毒的变异可能很大程度上不会影响在研疫苗的效果。
科学家们针对另一种冠状病毒,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发现MERS-CoV的很多变异可以影响抗体的作用,但几乎不影响疫苗的效果。新冠病毒在这方面可能与MERS-CoV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过具体情况仍需进一步研究。
MERS-CoV的变异对其疫苗的效果几乎无影响 | 参考文献[3]
最后,新冠病毒变异是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使用科学的手段监测它的变化,以便用最快速度判断变异的危害程度,找到相关的应对措施。面对目前的新冠病毒变异情况,我们无需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