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海域拍摄的一处冰川
3
科学家在破解地球极地病毒的研究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一是对埋藏在冰冻层中的病毒和细菌进行了复活实验;二是检验了一些病毒寄主或被感染对象;三是正在成功破解一些病毒的基因片段。
一些古老细菌和病毒正在实验室里复活。例如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05年进行的一
项研究中,科学家成功地将被封存在阿拉斯加州一个冰冻池塘中长达3.2万年的细菌复活,这是一种被称为肉芽孢杆菌的微生物。两年后,科学家又成功复活了800万年前的细菌,这些细菌在南极一处冰川的冰层中休眠。在同一研究中,从10万年前的冰层中采集到的细菌也被复活。
2014年,法国的一项研究将一种存在于永冻土层中3万年的病毒带回实验室,重新加热后,病毒迅速复活。足以证明微生物的生存能力之强。
2018年,俄罗斯和美国研究人员解冻了西伯利亚的永冻土样品,并成功让其中两条冰封了3万年以上的线虫复活。他们的发现第一次提供证据表明,多细胞生命体在永冻土的极寒环境中长期休眠后,仍能够恢复生机。
气候变化正在融化越来越多的永久冻土。一般情况下,每年夏季浅层冻土会融化约50厘米。但随着全球变暖,更深的永久冻土正逐渐暴露出来,就像剥洋葱般由外向内层层融化。随着冻土层的融化,原来处于休眠状态的古老病毒和细菌,正在温暖的环境中恢复生命力。
2004年,一支由法国和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考古队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永久冻土中发掘出几具死于300多年前的冰冻“木乃伊”。解剖结果表明,死者肺部有出血痕迹,这种症状过去常在天花患者身上出现。于是,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测出这些“木乃伊”确实携带着天花病毒的基因片段。
科学家还从阿拉斯加永久冻土中找到了一具1918年流感受害者的遗体,并通过现代测序技术从遗体的样本中获得了那株流感病毒的全部基因组序列。通过这些序列信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重建了这株病毒,并尝试用该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小鼠。实验结果表明,该流感病毒对小鼠的感染力和致病力都强于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
此外,天花和黑死病的病原体也可能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埋藏着,随着永久冻土融化,这些18、19世纪致命的病菌有可能卷土重来,尤其是埋葬了传染病受害者的墓地附近,病菌最容易死灰复燃。
很显然,永久冻土是病毒天然的保存箱,“因为里面温度很低,不含氧气,且处于黑暗中。下层永冻土中可能仍保存着能感染人类或动物的病毒,包括过去曾引发全球性传染病的致病性病毒。”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简-米歇尔·克拉弗维指出。
永冻土中可能仍保存着能感染人类或动物的病毒,包括过去曾引发全球性传染病的致病性病毒。”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简-米歇尔·克拉弗维指出。
佛罗里达大学微生物学家布伦特·克里斯特纳则警示人们,永久冻土并不是保存病原体的唯一潜在源头,融化的冰川也可能使那些“囚禁”微生物或病毒的储存库得以释放。
然而,科学家表示,尽管如此,也不用对冰封的古老病毒太过担心,因为目前已发现的古老病毒大多数并不会感染人类。
例如,“番茄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能传染36科200多种植物,但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虽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具有复制及感染力,会在宿主细胞质中完成自我复制,但并不像其他病毒那样能“接管”细胞核,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无害。
至于那些被冰冻的、携带传染性病毒的尸体,是否会在重见天日后为祸人间?也许答案是否定的。2005年,科学家从阿拉斯加和挪威长期冰冻的坟墓中挖掘出流感死难者的尸体,分离出病毒中的遗传物质,并成功对该病毒的整个基因组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所有病毒片段都损坏严重,无法再感染其他宿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北极冰冻的病原体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在合适的条件下,一些人类病原体确实能在被长期冷冻后复活。但这通常是在稳定的、被严密监控的实验室环境中完成的。另外,被困在永冻层中的尸体,可能会经历湿度和温度的剧烈波动,就像它们周围的环境一样。
永冻层的最上层,被称为“活跃层”,往往在全年的季节循环中反复经历解冻和再冻结。随着气候变化使北极温度升高,活跃层在地表以下越来越深地延伸。这一过程,使被长期埋藏的物体从逐渐变软的土地上冒出来。
威尔士的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北极微生物学专家阿尔文·爱德华兹说,人类病原体的问题在于,它们在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下表现不佳。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冻和冻结的循环会杀死细菌,分解病
毒。
爱德华兹说:“这有点像你把被污染的食物放进冰箱,当然,在你把食物放进冰箱后,它仍然会有危险。”“但如果你每天在冰箱和冰箱之间循环,你会很快发现冻融压力杀死了许多病原体。”因此,病原体基因信息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仍然可以感染人类。
4
尽管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迄今所发现的病毒类型和复活的微生物大多数不会威胁人类安全,但是,类似炭疽对人体直接有害的病毒难道不会再出现吗?
中美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32种史前病毒,并从中辨识出4组已知病毒的DNA,但令人惊讶的是,另外28组病毒DNA是从没见过的,没有已知病毒样本与之匹配,况且这发现还只是冰山一角。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地球永冻土的融化,一些古老的病毒可能会从冻土中复活,造成远古病毒的大回归,甚至有些病毒会为了生存而进化出“超级病毒”。到那时,它们对人类会构成何种威胁,难以预测。
像西班牙流感、天花或鼠疫等已经被消灭或控制的疾病可能会被冻结在永冻土中,谁也无法预知它们又将在何时再次被释放出来。确实,对1918年流感的调查给了人们一个教训:即被感染病毒的人体从冰层中融化后,可能会释放出现代社会无法应对的病原体。
控制气候变化和进一步升温,切实保护好北极冰冻层是至关重要的。将病毒永久封存在冰层里,是人类
的最大期许,而实现这一点需要人们做出极大的努力,特别是改变生产方式和人类行为,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降低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不过,面对挑战,人类社会并非束手无策。早在1992年国际社会就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凸显国际社会联手阻止碳排放的决心和努力。
进入21世纪后,气候变化更是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巴厘路线图”(2007年)、《哥本哈根协定》(2009年)、《巴黎协定》(2015年)等国际性公约和文件的出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此问题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向绿色低碳转型互为促进。中国是气候变化领域坚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特别是在控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温室气体达峰等方面。历时13年,中国国家能源局在2020年4月10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家、国家能源咨询委员会委员李俊峰认为,中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能源发展要跟上清洁化、低碳化、数字化的时代潮流,尤其强调的低碳化,正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正如长期从事北极永冻层病毒研究的科学家所言,北极的命运并非已成定局,国际社会所采取的行动将对那里到底会释放多少碳、永冻土会融化多少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和冻结永冻土。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冯伟民
总监制:陈良杰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