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文化解码】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
作者: 阮建平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个国家秉承什么样的外交理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这个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考察一个国家未来的政策走向,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分析其背后的理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创新外交理念,积极回应不同时代各国人民的需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亲、诚、惠、容”的时代价值
面对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中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多次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一再重申将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绝不搞侵略扩张,永不争霸、不称霸。一般而言,对中国崛起的担忧,除了世界霸权国家外,周边国家比其它国家相对更强烈一些。针对周边一些国家的担忧,中国政府在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于2002年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指导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中国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关系。2013年10月24-25日,中国召开了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作为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所以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所处的亚洲是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其崛起对促进世界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下,中国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新兴大国,如何率先垂范,深化地区合作、增进相互信任,对亚洲的崛起和世界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与“远交近攻”的霸权扩张方式不同,中国不是把周边国家作为待征服或剥削的对象,而是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希望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通过相互尊重、友好交往不断增进互信和感情,在相互包容中交流互鉴。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成果,“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价值追求,是新形势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域实践。
“亲、诚、惠、容”的东方智慧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的演讲中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在当年11月份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对美国总统的谈话中再次强调,“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如何营造良好的国家间关系?面对世界的多样性,中国一直秉承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以实现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东方智慧。中国传统上倡导的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原则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深刻地意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针对西方的文明优越论和文化帝国主义,中国要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国之所以重视周边外交,是因为中国人意识到:朋友可以选择,邻居难以更换。所以中国自古有“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不换好邻”的说法。对于如何搞好邻里关系的问题,西方的传统是“好篱笆、好邻居”,讲究的是“信”,即通过规则约定相互之间的界限,各自按规则行事即可;而中国不仅讲“信”,还讲“睦”,即“讲信修睦”,强调的是心灵相通和情感相融。中国在过去数千年的时间里长期处于东亚的中心地位,但从未恃强凌弱欺压比自己落后的邻国,而是秉承“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信念,讲求心悦诚服,而不是武力压制。这与西方以文明代表自居、肆意侵略扩张有着根本的区别。
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国家交往离不开利益,但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见利忘义。中国传统上一贯重视以义为先、义利兼顾。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国际交往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只有大家都好,自己才好。中国的这些主张不仅是基于国际道义,更是基于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赖日益加深,逐渐由排他性的竞争关系向包容性的共生关系转变,这就使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实现各方利益的持久方式。为此,必须超越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的狭隘思维,以命运与共的胸怀处理相互关系,在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实上,中国在外交上争取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积极承担自身的国际责任,大力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当前世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制约了人类的发展。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成果,“亲、诚、惠、容”系列理念既源自于悠久的中国传统价值,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四大赤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中国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有助于使之成为国家地区间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责任编辑:蒋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