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已经持续近两年的新冠疫情,的确让不少经济界人士开始担忧实体经济的“危机”。这绝不是亿万富翁的“账面阶段性损失”,而是触及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危机”,也就是通货膨胀以及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超常规上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资料图
新冠疫情使全球物流体系受到明显影响,全球自由贸易指数下降。发达国家可以靠“吃老本”、印钞票维持进出口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货币“话语权”,普通居民的生产、生活必然受到实体经济层面的影响,能源和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出现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的风险。换言之,这个世界“穷人”的处境在过去两年变差了。
西方国家的媒体、特别是英文主流媒体,是不会真正关心全球“穷人”的处境的。因此,中国读者能够看到的几乎所有西方媒体,更多关心的是西方资本的利益如何在中美、欧美博弈中掌握后疫情时代的地缘政治和贸易主导权;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缓解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撕裂,让美国的“有色人种”、少数族裔成为社会矛盾的替罪羊。
在这种大背景下,IMF也才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所谓“全球经济复苏”的宏观数据层面,而不是重点排除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粮食和能源问题。要知道,如果能源和粮食价格真的大幅度上涨,发达国家并不会“伤筋动骨”,而那些“穷国”“穷人”则会首当其冲地被迫减少福利,汇率和全球资本流动会让这些国家陷入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类似的困境。
中国由于率先复苏,不存在粮食和能源危机风险,但是局部地区的“拉闸限电”,也让一些财经类媒体有了炒作类似倾向性消息的动作。这种非理性声音,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客观地说,资本是中性的、没有绝对善恶的主观选择,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在发达国家无节制“印钱、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一些财经类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解读出现了“带节奏”的迹象。
从百姓福利角度,2021年的中国经济可谓一帆风顺:无论是一、二、三产业,还是普通居民消费,实体经济的增速都是真实的。从去年二季度开始,中国出口部门一直保持着超高的增长率,人民币汇率坚挺、利率稳定、通货膨胀可控。更重要的是,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宏观政策下,全国房地产价格连续几年保持稳定、增幅有限,加上“猪周期”理性回归,中国老百姓在疫情冲击下并没有感到生活水平出现显著下降,对未来预期也没有恶化的迹象,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可惜的是,2021年全球资本对中国的看法,在后疫情时代有时并不与普通百姓同步,刚刚发布的9月份贷款增速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同比下滑的数据,似乎也让一些人更加“理直气壮”,向央行建议更多的货币供给。这种试图误导货币政策,给炒作房地产市场“解套、松绑”的声音是不可取的。在过去15年里,国内外投资中国的资本,或多或少都围绕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企业在“离岸市场”绝大部分通过香港发债融资,总存量早已达到近万亿美元。巧的是,这部分巨额债务今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偿还期,个别“打肿脸充胖子”的房地产企业,幻想坚持“房住不炒”政策会松动,到了债务“火烧眉毛”时,舆论场上又传出“放松房地产银根”的各种传闻、猜测、谣言,让那些过去几年老实本分、恪守中央政策指导的房地产企业有些慌神:中国会允许房地产泡沫扩张吗?
无论是处于“初始资本困境”的P2P、互联网消费金融,还是火烧眉毛的“非理性扩张”的房地产企业,都盼望中国央行能像美联储一样,通过各种货币宽松,用超发货币把中国经济“泡起来”,让这些投机客有更便宜的资金。但美国过去十几年的历史证明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让富人收益,拉大贫富差距,让经济虚拟化,不利于实体经济和普通百姓。(作者是甬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