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不仅要观察时代、解读时代,而且要引领时代。哲学对时代的引领,最重要的是对时代精神的引领、人类文明的引领。从洞悉时代精神到塑造“文明的活的灵魂”,这是哲学的使命与担当。
时代发展到今天,既有其辉煌的展示,又有其隐忧的出现。大变革的时代,使人类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世界乱象,人们深表忧虑:世界怎么了?人类社会还讲不讲文明?长时间没有提出过的问题,现在作为严峻的时代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已经在挑战文明的底线,将人类文明推到十字路口。置于这样的境地,迫切需要文明的引领。
哲学对文明的引领,主要是通过“灵魂”的方式发挥作用的。“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影响巨大。其影响和作用首先是方向的指引。人类社会究竟朝什么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时代文明的性质决定的。现代社会发展之所以有别于中世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不同文明所导引的方向造成的。神学导引的方向与理性导引的方向自然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虽然不能简单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世纪”,但它毕竟是发展缓慢、落后的世纪,其原因与所盛行的文明直接相关。因此,我们要弘扬的文明,必须是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文明;健康的文明必然要求先进的哲学理念。其次是价值的引领。价值观在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支配作用。无论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还是价值标准、价值选择,都与文明密切相关,尤其是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直接涉及文明的基本准则和具体运作。在当代社会,人类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各个国家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推进社会发展,国家间究竟奉行什么样的原则、进行怎样的交往,都涉及选择的标准。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在这一问题上辨明是非,作出明确的判断,以正确地引领文明的发展。再次是共识的凝聚。文明的确立有赖于共识的形成。有共识,才有文明的可靠认知基础,才有对文明的坚守与维护。虽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出现文化观念多样化是正常的现象,但在承认文化观念多样化的前提下凝聚共识,又是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在错综复杂的观念世界、话语世界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也是哲学应尽的责任。
面对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加强马克思文明观的思想引领。马克思虽然没有专就文明问题作过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论述,但在研究现代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时,还是阐发了有关文明的大量思想观点,贡献了特有的文明智慧,对我们今天的文明发展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对文明概念的理解上,马克思所讲的“文明”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范畴,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概念,文明是和“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文明就意味着进步;在对文明追求的目标上,马克思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与其理论主题是完全一致的;在对文明的推进上,认为文明进步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起来的,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必须化解各种基本矛盾;在对文明的具体实施上,提出文明进步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使社会生活予以变革与改造;在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坚持“世界历史”的观点,突出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将“普遍交往”作为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值得高度重视并予以坚持、贯彻的。我们的哲学研究,应当对马克思关于文明的思想资源予以深度开发,以增强其理论支撑。
引领人类文明,同时应加强对中国道路的哲学阐释。中国道路无疑是中国自己的创造,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但它又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新的探索,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因而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道路开启了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它所内含的文明逻辑彰显出中国智慧,有其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文明的新理论,从中国道路中揭示出文明的新内涵,这既是哲学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对世界文明的新贡献。我们哲学工作者有责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