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宇繁星如瀚彩,人生亘古一凡尘。禅境天籁聆妙曲,匠心斫琴弦自鸣。
  • 毛泽东: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 新时代地球村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共建更加和平发展美丽和谐的家园,全体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创道行德盛道德王国
  • 习近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九一八”事变的阴冷真相

新长征 admin 3年前 (2021-12-20) 58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第90个冬天,我们终于敢面对“九一八”事变的阴冷真相

睢睢讲历史
角标
12-06
1935年,总部设在西安的“西北剿总”正式成立,蒋介石和张学良分别担任正副总司令,东北军在颠沛了4年之后,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

西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操着东北口音的军人,他们曾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如今却有家不能回。

身为军人,本该收复失地,没想到仗却越打越远。

就连最普通的士兵都知道,无论是打仗的地点还是对手,都挺荒诞,这更加重了他们的乡愁。他们消极怠工,在大街小巷喝酒玩乐,看到有眼缘的陌生人,总要吹一吹家乡的好。

这一年,33岁的爱国中年、作曲家张寒晖正好在西安,闲暇时他总要找各种机会去东北军中宣传抗日,东北老兵的故事听多了,那些被反复念叨的高频词语不断在他脑海中回响——仅仅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就得到了这首让他留名文化史的经典歌曲: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抛弃】

在很多东北军眼中,家乡是被“抛弃”的。

当然,这也是事实。如果不是“抛弃”,1931年的日本,其实并没有实力吞下资源丰富、军工发达的东北。

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关东大地震、经济危机,国力虚弱:1930年前后,日本一半工厂停工,到处都是失业工人与流民,日元惨遭国际市场抛售,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在极端恶劣的经济形势下,日本不得不将军队从60万裁到30万,军费支出也大幅削减,甚至比1921年还少了1/3。

1931年九一八之前,日本关东军仅有一个师团不到2万人,全军连一门像样的重炮都没有,为了突破沈阳坚固城防,不得不从国内东拼西凑出来两门榴弹炮,千辛万苦运到了前线。

而此时的东北军是什么情况呢?

先看看军事工业。

1921年开始,张作霖周旋于日俄之间,利用两国的技术发展军事工业,耗资5亿将沈阳兵工厂打造成亚洲第一,全盛时期机床超过一万张,1930年的产能已经非常吓人(据沈阳兵工厂1930-1931生产计划):各式火炮289门、重机枪60挺、轻机枪200挺、步枪8万支、子弹1.2亿发。

虽然当时东北并不能生产造武器用的特种钢,但是2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能过剩,张作霖趁机大量进口,仅仅1923-1928年间光弹壳就从丹麦进口了30万吨,可以装配子弹百亿发,足够中国打5次全面抗战。

再来看看1931年的日本军工,由于国内经济凋敝军费见底,产能非常有限: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

(当然,当时日本经济还没有军事化,以他们的工业基础,如果像张学良那样火力全开,这个产能肯定要翻很多倍。这也从另外一角度表明,侵占东北并不在1931年日本政府的计划内。)

无论是武器储备还是持续的弹药产能,1931年的东北都是日本惹不起的对手。

其他方面,东北军也样样不虚。

从军事人才培育来讲,东北陆军讲武堂已经连续办学二十多年,在当时与黄埔齐名,张学良自己就是这里的学生,可见水平还过得去;

从多军种协同来讲,1922年东北航校建立,东北军空军鼎盛时拥有300架战机、1艘水上航母,能自主生产辽F1式战斗机、辽H1式轰炸机;1927年张作霖就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这支部队后来发展为拥有54辆战车的骑兵装甲旅……客观讲海空装甲部队和日军有差距,但本土防御绰绰有余;

从军事理念来看,东北军在1928年就撤师换旅,全军编成25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10个炮兵团,张学良可以直接指挥到旅,效率上和日军的师团编制相比,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此时东北军的实力有多强悍?1929中原大战,蒋介石60万大军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80万军队在河南山东打得难解难分,张学良派10万东北军入关挺蒋,反蒋联军立刻一溃千里。

1930年前后的东北军正是鼎盛时期,连蒋介石的中央军也不是张学良对手;其他所有军阀一起上,东北军也能从容防御。

【套路】

手握如此硬核的军事实力,张学良多少有点膨胀,想从苏联手里把中东路拿回来——要知道1929年的苏联已经进入斯大林模式,欧洲列强都要忌惮三分、不敢去惹。

张学良不仅敢惹,而且相当霸气:直接逮捕了苏联驻哈尔滨的总领事馆30多人,并就地解散了苏联在东北的所有官方机构。

蒋介石早就觉得东北军实力太强,是心腹大患,于是送了个“海陆空副总司令”的虚衔给张学良,积极怂恿他前去挑战斯大林,并给出了“南京政府会全力支援”的口头承诺。

结果在1929年的中东路战争中,10万东北军被4万苏军打得落花流水,张作霖经营多年的东北海军也全军覆没。

战至紧要关头,28岁的张学良回头一看,44岁蒋介石正在千里之外下棋听曲、韬光养晦,仿佛没他什么事一般。

整场仗打下来,南京没有支援东北一枪一弹,只是象征性地打了两百万元军费过去。就这两百万还只是“编遣库劵”,相当于空头支票,根本无助于战事。

张学良和他的智囊团似乎明白了什么,最终只有选择割地求和,并渐渐对南京有了强烈的防备心。

这防备心,最终在九一八事变中不断发酵,酿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巨大灾难。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虽然东北军被偷了大本营,但是形势并非不可逆转——当天攻打沈阳的日军也就9000人,当时整个东北的日军还不到2万人。

由于918当晚张学良传达了不抵抗命令,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仅仅伤亡335人,除了丢掉大量装备外,有生力量并没受到什么损失,完全有能力打反击。

九一八之后东北的形势是这样的:沈阳城内的警察还在浴血顽抗,东北军主力撤退到锦州,除沈阳外的东北广袤土地,还是一片岁月静好。

事变5天之后的9月23日,张学良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感觉是要收复失地的势头。

但是他就是不出兵,这回连蒋介石都着急了,三令五申一再督促他奋勇抵抗,但是张学良依然按兵不动、稳如泰山。

因为有中东路教训在先,东北军的领导们希望南京能拿出点实质的支援,不然他们孤身抗日,即使打赢了也会实力大损,从此跌落神坛。

南京支吾了半天,也没想花大力气管这“闲事”。

那么,什么才是正事呢?1931年,蒋介石正亲率30万大军围剿中央苏区。

【塌方】

但是完全不管也不行,毕竟事关1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派外交部长顾维钧祭出了个“锦州中立区计划”,向国联申请把锦州变成国际共管的中立区,这样虽然牺牲了主权,但是好歹给日本上了个枷锁。

蒋介石以为在国联的制约下,日本是不敢越过锦州的,这样起码小半个东北保住了,东北向华北的通道也被封死。

牺牲大半个东北,保护大半个中国,南京觉得这非常值。因为牺牲的都是别人的,保护的都是自己的。

张学良一看,南京完全没有出兵抗日的意思,自己卡在中间进退两难,非常痛苦。正在这两人痛苦纠结之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塌方。

本来九一八事变就具有极大的军事冒险主义色彩,就算最大胆的军国主义分子,也没敢奢望几个月就能把东北吞掉。

眼见中国正规军没能第一时间展开反击,侵略者开始了进一步的军事冒险——他们迅速增兵,将手里最精锐的部队悉数调来东北。

9月19日,混成39旅团从朝鲜来援;

张学良依然没反应。

11月16日、12月17日、12月27日,日本又先后从本土调来第4旅团、第8旅团、第38旅团前来备战。

在张学良、蒋介石们疯狂博弈之时,东北大地上已经悄悄聚集了5万精锐日军。

与此同时,日本人还在抓紧时间搞策反,留守东北的十几万东北军见中央和地方都没什么动作,看不到指望,先后有12个旅长率部投敌。

蒋介石还在等国联的回复,日本人已经让东北变了天。

等来等去,等来了晴天霹雳——美国带头否决了中立区方案,国联此时想的是如何利用日本来制约苏联。

1931年12月29日,在日本38旅团到来的第三天,张学良眼见东北打又打不过、说理又没处说,大势已去,只能忍痛下令东北军全员向关内撤退。

1932年元旦,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东北宣告全境沦陷。

掌握了这些细节,我们再回头读一遍《松花江上》的歌词,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道德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九一八”事变的阴冷真相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