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宇繁星如瀚彩,人生亘古一凡尘。禅境天籁聆妙曲,匠心斫琴弦自鸣。
  • 毛泽东:好生求德,修身养性,良善处世,信仰天人合一之大道。
  • 新时代地球村人类命运与共,全球共建更加和平发展美丽和谐的家园,全体共享人类发展成果,共创道行德盛道德王国
  • 习近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复兴之路 admin 2年前 (2022-12-05) 172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2018-05-14 12:33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少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梅沙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这一思想已成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本文是作者为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提交的论文,文章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基本内容、历史方位和哲学基础。现予发表,供学习交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这一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意义,探讨的重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有其哲学基础?如果有哲学基础,哲学基础是什么?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性思潮,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共产主义实践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尤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一条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工人政党“共产主义同盟”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并公开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共产党宣言》的公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工人运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掀起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和领导下成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无产阶级政党有了自己的国际组织。

  1859年,马克思出版自己多年研究经济学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该书的《序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经典表述。恩格斯为该书写了一篇书评,书评写道:“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恩格斯在引述《序言》原文后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爱国的义勇精神愤慨地起来反对这种无礼的观点。因此,新的世界观不仅必然遭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对,而且也必然遭到一群想靠自由、平等、博爱的符咒来翻转世界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反对。这种世界观激起了德国庸俗的民主主义空喊家极大的愤怒。”[《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8页。]在这里,恩格斯通过总结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经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理论基础。这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个世界观必然遭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对。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要取得胜利,必须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置于这个世界观基础之上,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提出自己的纲领、确立自己的目标和制定自己的战略策略,以此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恩格斯这一思想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基本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20世纪初,无产阶级领袖列宁在流亡国外,领导布尔什维克进行革命斗争时,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遭到歪曲即党内一部分人用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用最新的所谓“科学材料”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势,列宁在1908年花了8个月时间,在哲学上总结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写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开宗明义写道:“凡是多少读过一些哲学著作的人都应该知道,未必能找到一个不直接或间接地驳斥唯物主义的现代哲学(以及神学)教授。他们曾经一百次、一千次地宣告唯物主义已被驳倒,可是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百零一次、一千零一次地继续驳斥它。我们的修正主义者全都在驳斥唯物主义,同时又装出一副样子,好像他们驳斥的本来只是唯物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而不是唯物主义者恩格斯”。[《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列宁这一著作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擦亮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思想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当时世界,提出这个时代是战争和革命的时代,写下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1917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19年,列宁领导成立了“共产国际”,通过“共产国际”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撒向全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就投入到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没有充足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与欧洲共产党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对此,1941年刘少奇在给宋亮回信中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又由于中国当时是客观革命形势很成熟的国家,要求中国革命者立即从事、而且以全部力量去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无暇来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与斗争经验的总结(这种情形直到今天还是有的,如我们今天到处都感觉到实际工作中的干部缺乏,一切干部几乎都很难从工作中抽出作一种比较长期的理论学习等)。所以中国党一开始成立,就卷入伟大的实际革命斗争中,各方面都应付不暇。这与中国党的理论准备不够亦是有关系的”。[《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1页。]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缺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曾经犯过右倾错误和“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开始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通过系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亲自在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中,1937年写出《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1942年,在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即整风运动,运动伊始,毛泽东和艾思奇等同志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并将其作为整风文件供全党学习。[在该书的例言中写道:“本书是在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号召之下编纂起来的,目的是要帮助同志们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整顿我党的的学风、党风和文风,为中国革命胜利而斗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中国共产党花了三年时间进行整风学习,端正我们党的思想方法,使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擦亮自己的思想武器。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重要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取得突出的成就,但是也走了弯路,犯过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当时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方针。“两个凡是”的方针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建国后,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上背离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在政治上结束“文化大革命”,但是坚持“两个凡是”方针表明在思想上没有走出“文化大革命”。因此,“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同志就反对,认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8年,全党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通过讨论,党内树立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同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即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会议公报指出:“会议对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即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1982年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辞中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通过总结长期历史经验,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又一次实现飞跃。

  通过回顾历史,从共产主义运动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完成一次革命性变革,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创立列宁主义。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化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通过重新确立和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各个阶段的理论成果,但是,贯穿在这些理论中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背离这个理论基础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只会使马克思主义走到邪路上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一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发展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客观形势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我们将具体分析这一思想的历史和逻辑。

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学风。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党的领导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领导人能够实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学风,始终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果与之背道而驰则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页。]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誓言,是一个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誓言。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讲话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页。]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部分领导和部分党员共产主义理想动摇、徘徊时,这样的讲话,这样的声音可以说是振聋发聩,这显示出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敢于担当的精神、具有的坚定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攻坚克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主要贡献者,因此,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是在解决和回答实践遇到的问题中产生的,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思想方法(路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总是遵循一定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体现这个理论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方法),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担任总书记前,作为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党校学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2012年他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习近平党校十九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275页。]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党校十九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276页。]习近平同志把“实事求是”不仅仅当作思想方法,而且进一步提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法宝。这表明习近平同志不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且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认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组织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分别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如何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破解实践和理论难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集体学习时,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有力回答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的观点,其次,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第三,他提出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自己如下见解:

  1.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2.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原理。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3.关于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原理,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4.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在这次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党的干部发出号召,要求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他说:“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

  时隔一年多,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举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集体学习。他说:“今天,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3年,我们进行第十一次集体时学习安排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安排这两次学习,目的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回答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1.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3.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4.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

  在这次学习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十分有力回击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他发出要发展21世纪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号召,他说:“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

  2013年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组织中央政治局同志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共产党高级干部又一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我国学术届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学者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斯大林哲学,是苏联教科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是讲堂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在我国哲学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逐渐成为主流,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同志往往被批评为保守,在学术界也逐渐边缘化。

  习近平总书记不为理论迷雾遮双眼,不为时髦哲学所迷惑,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眼光,敏锐地牢牢抓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和理论逻辑

  时代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范畴,它的基本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人类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是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性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充满各种可能性,有现实可能性、抽象可能性等,现实可能性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转变为新的现实,抽象的可能性是抽象的,不能够转变为新的现实。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清醒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抓住时代主题,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现实出发,把现实性可能性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新理论,提出自己的新纲领,明确自己的新目标,制定自己新战略。用新的理论武装群众,用新的纲领带领群众,用新的目标鼓舞群众,用新的战略指导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作用。人类社会作为历史主体,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时代范畴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时代是指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历史方位,特殊性时代范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方位。

  20世纪初,列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他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是帝国主义本质特征,资本垄断力量渗透世界各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由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原料和世界市场、瓜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发生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策源地。战争将引起革命,列宁称这个时代为战争与革命时代。列宁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在战争期间,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革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无产阶级政党遵循列宁主义的这一原则,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壮大革命力量,东欧和中国先后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由一国变为多国。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领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发展,进入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特殊性。新时代具有如下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二,新时代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帜;

  第三,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体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的现实可能性,客观上要求,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些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是: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指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为历史方位的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的起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对的核心问题,这个思想就是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展开。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只有继续推动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新时代不仅有社会主要矛盾还有次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矛盾提出基本纲领,制定战略,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思想,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在这个思想方方面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靠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哲学基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研讨班上讲话中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离开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离开新时代和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孤立地理解和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9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领导着中国13亿多人口的执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用这一行动纲领引领13亿中国人民,用这一战略策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播报文章

人民网

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编者按:今年8月下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提纲挈领,以点带面,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鲜明特色。人民网理论频道节选其中篇章连载,以飨读者。

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主要看是否包含鲜明的主题,是否系统回答所处时代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并且不断开放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一个集时代性、系统性、原创性于一体的开放的科学体系。

(一)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一个政党在一个时期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一代领导人在一个阶段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都是由当时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始终聚焦于回答重大的时代课题,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时代课题无不关乎中国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去往哪里、走向何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影响时代发展的基本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无疑是新时代的新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向世界再次昭告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立场,为新时代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深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是什么”。进一步亮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深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在哪里”。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作出了阐释,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深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进一步强调必须接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半程的历史探索,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进。

(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主题目标,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结合上对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全方位、立体化回答,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形成系统化的思想观点,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相互贯通、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概括了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理论自觉到实践自觉的全方位思考。“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十四个坚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换句话说,“八个明确”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则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一个是支撑整个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一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的。这一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领域,包括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作出的全面深入阐述,也包括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相互贯通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既提出了认识世界与分析问题的根本观点,又提供了解决问题与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贯通;既关注时代发展脉搏,又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贯通;既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以创新理论指导着新的实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既着眼于对全局性、长远性、整体性重大问题的谋划,又关注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和实践过程,体现了战略与战术的贯通;既强调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又提出宏伟奋斗目标,体现了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的贯通;既关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又强调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贯通。


道德网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喜欢 (0)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