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逻辑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逻辑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的开篇之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报告用了三个“意味着”、五个“是”高度概括了新时代的基本要义。全书按19个专题,收入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显然,“新时代”作为特定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线索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因此,立足新时代、读懂新时代,全面把握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思想、统一认识,凝心聚力再出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新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今天学好第三卷这部重要文献,掌握其深刻思想精髓的关键。
时代是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为基本内容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要学好这部重要文献,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独特功能而占居方法论的首位。掌握哲学思维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新时代的内涵,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论述的完整内容和思想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使命而奋斗。
何谓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认为,时代是客观的也是历史的,作为客观存在,时代是指人类社会本身;时代还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一定特定时空的客观现实。概言之,时代是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为基本内容的客观因素的总和。因此,人们对时代的看法,总是以人类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状况为依据,是对社会特定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主观表达,是对社会发展状况及特征的概括性观点,是人类自身在面对客观现实时所作出的主观反映。
通过哲学思维认识社会实践而建构的时代观,是对时代的最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当前,我们要读懂新时代。首先,就是要全面认识我们所面对的21世纪的社会现实,从当今世界的、中国的以及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三个维度,对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问题展开全面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作出对新时代的正确判断,并通过加强战略谋划适应新时代、发展新时代。其次,要认识“时代”是特指某一历史时空中的“客观现实”,它们绝不是“静观”的对象,而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生成,是一定历史时空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新的事物。再次,对新时代的认识,除了包含对客观事实表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把握其中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掌握内在复杂的矛盾,洞悉事物之间带有一般规律性的特征。在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总揽全局、战略谋划”等系列重要论述,正是面对新时代的变化,运用哲学思维对各种问题作出全面深刻分析和思考后的深刻表达。
为开展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思维方式
关于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社会问题之时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时代作出科学判断的同时寻找到探索人类历史的钥匙,即历史唯物主义。这与他们娴熟运用哲学思维展开对时代分析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是分析现实、洞悉时代本质及其基本特点的科学思维方式。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不同发展阶段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两次提出并带头在全党开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充分证明了哲学思维对统一全党认识的重要性。今天,当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哲学思维全面深刻地认识新时代的本质和特点,揭示社会现实中各种问题和矛盾之间的关系,揭示隐藏在社会现实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取得了认识上的提高和实践的成功,更显现出哲学具有深化对时代、对客观存在和人类历史发展认识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魅力。首先,通过哲学思维认识社会实践而建构的时代观,是对时代的最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因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能够更准确地概括时代和洞悉时代;其次,通过哲学思维反思当今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揭示当今时代之新究竟在何处?从而概括回答21世纪的时代问题、时代精神、时代主题;再次,通过哲学思维能够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大时代”和中国“小时代”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明晰时代具有的双重维度对于认识时代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哲学思维把握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使中国“小时代”发生重要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概言之,第三卷的丰富内容表明,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历史、辩证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构建起反映当今时代深刻本质和基本逻辑的新时代观,为开展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思维方式。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充分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具有运用哲学思维开展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作者:刘卓红 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观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韩庆祥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加深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科学理论新发展新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卷的特点、重点和亮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主要是阐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抓住了理论创新的根本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则是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并勾勒出各个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因而是一部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根本特点。
从总体来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点和亮点主要是: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大命题;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提出了“胸怀两个大局”的重大论断;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民族复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重大任务;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聚焦并深化对“两大布局”的认识,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铸就中华文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等,作出了战略谋划;更加聚焦并深化了对“三大攻坚战”的认识,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决战脱贫攻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作出了重要部署;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良好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强调既要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要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也要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新局面,强调为世界谋大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聚焦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认识,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认识,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重大论断,强调要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着力于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卷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及其内在逻辑
从上述特点、重点和亮点中,可进一步提炼概括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及其内在逻辑。这就是:以“胸怀两个大局”为时代背景,立足“民族复兴、以人民为中心”两大基石,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和统揽“四个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作用,以营造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良好国内外环境,集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其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实际上是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党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良好国内外环境。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基本思想观点主要是:关于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关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关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关于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关于把新时代改革开放向前推进需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行动,并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关于以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应对新时代、大变局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关键。
如何从哲学层面把握治国理政
理解和把握上述思想观点,尤其是理解和把握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从“道”“术”“行”三个角度和层面入手。这里,我们主要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着重从“道”即哲学层面入手来理解和把握。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运用哲学思维来进一步提炼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尤其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其中的哲学智慧主要是: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统一;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相统一。
首先,从“定位、定标、定法”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哲学上首先要搞清楚“我在哪里”,就是把握历史坐标和坐标点,即历史方位,这就是“定位”。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有什么样的历史任务。把“定位”搞清楚之后,接下来的逻辑,就要进一步确定“走向何方”,这就是“定标”,即确定所实现的奋斗目标、所完成的历史任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把战略目标确定之后,逻辑上就必然进一步去思考第三个问题,即“走法如何”,即寻求来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法、方略,这叫做“定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本思路上,就是搞清楚“定位、定标、定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开篇,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来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其核心思想就是“历史方位论”,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所提出的这样一个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实际上就是“定位”。为了回答这个历史方位,第一个部分主要讲了三块内容:第一块内容是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由何而来,讲的是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三大根据,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第二块是回答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十九大报告的第一个部分所讲的“三个意味着”,就回答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第三块内容是新时代将走向何方,即所讲的五个“是”。由何而来、从何出发、走向何方,实际上讲的就是历史方位,这是“定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胸怀两个大局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注重“定位”的具体体现。十九大报告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定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其历史使命、历史任务、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的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以及后面那些部分,多是从“定法”角度来回答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其中第三个部分的核心,实际上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第四个部分是从战略安排上讲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安排,就是对2018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三十三年作出的战略安排。这三十三年可以划分一个小三年、一个大的三十年。一个小三年,就从2018年到2020年,叫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能不能决胜,关键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还有一个大的三十年,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大的三十年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五部分以后,是从各个领域来讲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其次,从“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运用哲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来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分注重抓住其中的根本因素或重点,即抓住“牛鼻子”,做到纲举目张。工作重点到哪里寻找?工作重点要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当中去寻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解决的问题很多,应首先解决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到哪里寻找?只有到社会主要矛盾当中去寻找。
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的是人的活动的两个根本方面,一是需求方,二是供给方。社会主要矛盾抓住了人类一切活动的两个最根本的原点:需求和供给。人类活动方式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可以还原于两个根本的原点:需求和供给。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的就是需求和供给双方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可以看到社会主要矛盾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要矛盾是党中央把握我国国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把握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遵循。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因为在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成为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个部分在收尾那个自然段,就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来了,这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即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来的。这意味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破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又指出:全党“一定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供给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重点。围绕这个工作重点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就感到逻辑很清晰了。
最后,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支点”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这在实质上就是强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上,要注重发挥优势(扬优势)、补齐短板(补短板、强弱项)、打牢支点(根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中强调的“坚持”,就是要发挥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强调的“完善”,就是要补齐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方面的一些短板;强调的“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要打牢国家治理能力的支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最深远的历史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什么、如何学、怎样践行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全面、系统、深刻地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了其鲜明的思想特色和理论品格,为全党全国学习领会践行这一思想提供了路径和抓手。学习《三十讲》,学精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贯通的历史逻辑。
首先,这种历史逻辑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依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其次,这种历史逻辑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历史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四个走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从改革开放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华民族史,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
再次,这种历史逻辑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在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理论旨归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主题主线。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根据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的新变化,讲出了新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各方面的基本问题,也包括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概括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展开。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干。
具体说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八个明确”是支撑整个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完整且配套。“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从理论内容上看,“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偏重于新时代条件下理论层面的概括和凝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涵盖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偏重于实践层面和方略层面的展开,体现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贯穿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共同组成逻辑严密、内容完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凝结着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实践逻辑。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既准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理论品格,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展现出强大的实践逻辑。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这一思想之所以具有实践指导地位,是因为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这一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的高度统一。一个具有强大实践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规划,并且能够提出达成目标、完成任务、实现规划的部署和举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目标更为具体明确,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总抓手,使各项战略举措能够相互衔接、有机联系,提升了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必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总体目标,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更丰富、要求也更高了。
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的高度统一,不仅实现了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的有机统一,而且实现了工作部署和具体抓手的有机统一、聚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将宏大的目标落细、落小,将繁杂的任务落地、落实,将强弱项补短板作为解决问题、完成目标的突破口。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达成目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战略定力、问题导向、全面协调、底线思维、调查研究、抓铁有痕、历史担当等,这些都体现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体现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阐述。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应当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角度来深入把握其理论的内涵与精髓。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纲要》一开篇,就明确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性与时代性的重要意义。《纲要》指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其历史和时代的原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党在全面总结历史条件、深刻分析时代问题中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历史大势,科学总结时代要求,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称之为新时代,正是在于我国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我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过渡到了“发展起来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党和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是空前繁荣。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生态问题、国家治理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也时刻提醒着人们,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需要新的方向引领和路径选择。此外,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打击,有人甚至已经宣称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时代。然而,2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证明并将持续证明,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轻易败倒,社会主义正在21世纪世界的东方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世界需要中国,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更需要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发展的。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纲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九十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出发,深入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了从四十年改革开放到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的划分表面看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脉络的历史梳理,而本质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总结,是对人类社会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认识与把握。
人类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其目的依然在于实现我们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目的什么何时实现、如何实现,则在于我们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认识程度、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掌握程度。在自然法则中,目的性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手段”,其背后一定有着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客观规律。其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基础,合规律性又必然通过合目的性来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理念战略越是符合规律性就越是符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是“物”的尺度,合目的性是“人”的尺度。在这里,“物”的尺度就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的尺度就是在认识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更好地为我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我国的人民服务,将“必然”的规律转化为“应然”的结果,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重返世界舞台,引领时代潮流的康庄大道。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状态最美好的期待,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把握,直面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与人自身关系的辩证统一,深刻表明了我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纲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应用与发展,又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我们党历来就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最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在此后被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形成了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科学定位。在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广泛探索中又形成了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全面补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广泛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结合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一次验证了我党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验证了我党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与我国的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政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紧随其后的,便是十四条构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行动上给予了理论以实践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理论的学习固然必不可少,但想要“改变世界”,还得依靠具体的、实践的力量。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才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经久不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学习其理论中蕴含的哲学方法和辩证思维,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把每一点都融会贯通,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的统一。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背后,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作为基石一样,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能够整体性、系统性地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要义。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哲学基础的整体性把握,着力研究作为理论整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性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辩证唯物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革命,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彻底贯彻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同样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
正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切从不断运动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实际出发,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有矛盾就会有问题,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主张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二、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认识论上就必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一切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基点,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
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然而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使我们的思想随着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而变化,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打破僵化的观念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使人们的主观认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就会失去其活力与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
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观察世界、判断形势、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是深刻领悟、系统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要义的关键所在。
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法。比如,在改革战略上,强调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在环境保护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强调既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都是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客观事物不但作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为系统而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做到统筹兼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学会辩证地分析和比较从局部到全局、从眼前到长远的发展形势,学会辩证地认识和比较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学会辩证地思考和比较历史的和现实的发展经验,才能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放到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的大形势、大趋势和历史经验之中去考虑、去研究,才能作出正确谋断和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总体战略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以及外交国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实践,形成了系统战略路线图。
四、人民至上的价值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人民大众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政党,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人民利益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深刻阐明了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现阶段人民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新的概括,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判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知行合一的实践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我们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动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绘制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道义力量和揭示规律的真理力量,在实现造福人类的伟大实践中释放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六、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目的就是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唯物史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去谋划、着眼于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远大理想来谋划,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基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我们才能够正确看待两种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的历史命运,才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学懂了这一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和丰富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必然规律,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即不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历史是生产力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不断变革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是世界各民族互相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克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方法论基础,把世界历史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相结合,从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高度提出的应对当今时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深邃哲学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殷切推动,学哲学、用哲学成为全党的重要工作着力点,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与这三个领域相对应的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全面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战略策略,阐明了治国理政必须牢牢定位于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定调导航。
坚持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群众史观而区别一切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和唯心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人翁,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历史表演者和剧作者的有机统一,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造福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变立场。社会主义不但是现实的运动,而且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这种全新的价值观,将历史的主体支撑、动力源泉和价值指向定位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判别社会发展战略策略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提供了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正是在于把握住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始终以人民为上、为人民造福,一心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坚持正确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维护人民价值至上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道路问题和方向问题。他站在人民立场深情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多方面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含义和实现路径。他反复叮嘱,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场合都由衷倡导“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执政新理念,多次讲到“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价值,不能停留于抽象、玄奥的概念,而要时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植于党员干部头脑和行动,体现为人民共享的实际利益。共享理念的核心就是人民主体论,包括全民、全面、共建、渐进共享的丰富内涵,重点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尊重感、幸福感。这是将人民群众放在发展之本、发展之鹄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新拓展。
笃行重效,一切从实际出发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只有积极投身现实的实践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当代中国的现实发展变革,是哲学理论发挥作用的最佳舞台和活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有很深的哲学修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过专门研究,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依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此认识必须清醒到位。任何时候不能超越阶段,盲目推行一些不符合当下国情的政策措施。当然,基本国情的内涵不会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还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着力解决强起来的历史课题。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工作重点,不断创新前进,是必须牢牢坚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要树立弘扬强烈的创新意识,把握时代特点及其变化,总结新鲜经验,积极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正确回答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本质上是尊重实际。它要求我们科学把握现实的深刻变化,使思想和行动始终不滞后于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牵住“牛鼻子”,把握和解决矛盾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辩证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明确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确定党所肩负的主要任务,及时实现中心任务的转变,从而切实有效解决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取得事业的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分辨历史发展大势的科学认识武器,有助于在林林总总的历史迷雾中拨云见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就在于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特殊条件下建设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要面临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久并存共处,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面临来自外部的渗透和竞争。正因为如此,在困难和曲折面前,疑惑和纷扰会随时出现,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分析工具,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发展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矛盾分析,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针对的都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工作,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是不行的。
把握战略机遇,推动动态优化
任何事物都是质变与量变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事物连续的渐变最终会引起质态的飞跃,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是推动事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必要前提。恩格斯说:“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月晕而识风,础润而知雨”的眼光,要仔细地观察、研究现状,对重大战略问题心中有数,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进行估算和推测,知晓和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步步递进地推进客观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执政使命有深刻的认识,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清醒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趋向的历史前瞻。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观念,从纪律上、政治生态上根本扭转不良风气,“老虎”“苍蝇”一起打,党的各项事业呈现新的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国内的机遇和风险有着全面清醒的认识。随着经济和科技革命的深化,当今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向纵深迈进,以金融危机为表征的经济危机积重难返,国际治理秩序亟待规范。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不能只看表象、现象和支流,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去细心端详,把握变化中的不变、特殊中的普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进一步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四大挑战”“四大风险”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要善于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把握发展中的风险和挑战,在化风险于无形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系统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全面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旧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认为世界存在状态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事物的自我扬弃,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整体的、系统的、辩证的,全面地认识这种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是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始终树立大局观和全局观,要求从上至下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绝不能各行其是。任何一项决策,无论是决策的规划还是执行,都要找准在全局中的合理定位,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工作理念、目标和举措,形成完成工作目标的合理思路。要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来谋划,统筹通盘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轻重缓急,努力使各方面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他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政策、总体国家安全观、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都注重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事物的本质是一种结构的有效协调,事物的螺旋式发展是结构的不断优化。从结构上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够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深层次问题。如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内容的认识,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过程,这就是对于社会结构和发展本质的更加丰富全面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强调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补短板。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结构全面性、协调性的实际运用,是发展辩证法的深刻体现。(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
杨云
2017年12月18日08:58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本观点。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一个变化,两个没有改变”。“一个变化”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两个没有改变”就是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展现了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探求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方略,分别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中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和实践要求,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目标、路径、方法、步骤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阐述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以全局的视野、深远的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把握问题的关联性、协调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谋划,寻求新思路,开创新境界。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应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运用矛盾分析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揭示矛盾的内在规律性,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体现了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还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一般与特殊的基本原理,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石,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以全新的视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关注从抽象的符号的人转换到具体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广大劳动者方面来,把唯心史观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形成了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这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毛泽东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深刻阐释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为检验发展成就的根本标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这一最高价值旨归。
(作者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来源:《红旗文稿》2022/20 作者:辛向阳 2022-11-02 10:56: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0月17日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反映,是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对这6条,要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从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六个必须坚持”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具有丰富含义。比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等。
“六个必须坚持”有着明确的基本观点。比如,坚持自信自立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一基本观点来源于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这一基本观点来源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比如,坚持守正创新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守正就必须廓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各种迷雾,坚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新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又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比如,坚持胸怀天下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一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百年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一基本观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特质禀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个必须坚持”有着明确的科学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改革创新的理论成果。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一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思想结晶,也是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践的理论升华,还是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的哲学转化。这一方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当前,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定意义上说,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反复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们不断使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基本问题的本领,而且能够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局面的本领。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步推进都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真正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国19世纪和20世纪初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兰茨·梅林曾经在1893年讲过这么一段话:“只有在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时,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达到它的全盛期,历史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才能成为它本来应该是而一直未曾是的东西:人类的领路人和教导者。”梅林在这里道出了一个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们前进道路上会发挥出更加能动的作用。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科学性、系统性的思想要求,以其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认识发展、认识现代化、认识文明等重大问题具有科学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历史、对发展、对现代化、对文明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现代化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还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些重要论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领域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坚持三点:澄清了对于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认识,特别是那种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僵化和封闭的历史,因而导致近代以来的落后,针对这种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坚持守正创新,确立了认识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不能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对立起来,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系统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人民至上,就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实现有情的发展、有声的发展、有根的发展、有未来的发展、有胸怀的发展,还要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便利的交通出行、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实现更加充实、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提出了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把发展放在安全基础之上,包括经济自身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产业链安全、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等基础之上,使发展更可持续、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更有韧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现代化的认识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客观规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坚持自信自立,坚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不能用西方现代化的已有模式去框定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选择;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梦想,“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系统观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文明的认识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中华文明、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看待人类文明,强调各种文明是平等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更无先进落后之异,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交流互鉴,任何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才能长盛不衰,才能不断营养自己,同时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是取长补短的,而不是吸吮别人的血肥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超越文明优越、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的文明观。
(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哲学上的原创性贡献
分享到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出了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判断,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新境界,在哲学上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总体的哲学方法论看,具有高远的时代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意识;二是从哲学认识高度上看,达到了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新高度;三是从哲学观点的创新性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深刻把握富有时代特征和符合历史趋势的大历史观
哲学与时代密不可分。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毫无疑问,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持续推进,反映新时代要求和特征的新的哲学思想必定应运而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置于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坐标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走向或趋势,形成了科学的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方法论、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从“时代”与“大局”的联系中认识当今的中国与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是由各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时代”所构成。“时代”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并总是同一定历史阶段所要回答或解决的重大问题相联系的。“时代之问”“时代之答”“时代精神”等说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时代”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总体情势和基本特征的符号。时代不仅仅是历史或时间概念,它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和世界等因素为一体的总体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分析和总结了新时代变化发展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时代观。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和世界历史的高度观察时代,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中、从民族与世界的联系中把握时代,精辟地概括了我们所处新时代的主要特征,阐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时代首先要清醒地把握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观”和“大局观”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大历史观中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与时代的问题意识相联系,自觉的历史意识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个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代,把世界历史、中华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联系起来考察并加以比较,确立历史自觉,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这种历史观是新时代对唯物史观的卓越运用与发展,体现了恢弘而深邃的历史感,展现了历史认识的大背景、大跨度、大视野、大格局。这种大历史观还体现在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实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不断斗争的实践之中,植根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之中。
在哲学上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这一精辟概括同样适用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赓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人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正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从占据真理的制高点看,站在新时代高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强调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和规律意识。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判断和“两山”理论;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深刻揭示人民群众的巨大历史作用,提出了“人民至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了对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的认识。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方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构布局、重大关系,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围绕党的全面领导、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等,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规律。
从占据道义的制高点看,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安宁为目标,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共享发展”“共同富裕”“脱贫攻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新时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和追求人类幸福、人类解放的理论。
在哲学上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离不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哲学智慧,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它们体现了数千年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要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诠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
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一是确立了新发展理念,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多重维度。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区域行业之间平衡、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制约、对外开放和公平正义等维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二是确立了新矛盾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机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力求分析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特别是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机制和规律,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三是强调文化自信,揭示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强国道路。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厚土壤,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是确立了新的价值观体系,阐释了多层次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的价值基础和人民的价值诉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这些价值理念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确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是确立了科学的方法论,提出了具体多样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把唯物辩证法具体化为观察世界、分析形势、指导工作的认识方法或思维方法,提出了统揽全局、把握方向、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追溯历史源头、把握历史过程的历史思维,辨证施治、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的辩证思维,问题导向、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创新思维,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德法并举的法治思维,守住红线、管控风险的底线思维,整体谋划、结构优化、动态平衡的系统思维,关注细节、精准到位的精准思维,等等。
上述哲学上的原创性贡献,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的新境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时代精神,伟大时代的精神精华也一定会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实践。新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党适应新的情况,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思想,培育新的理论,引领新的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论。
纵观哲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有影响的哲学思想体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主题。主题是某种哲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和主旨,统领着这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发展属性和功能价值;而且,主题作为某种哲学思想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直接决定着这种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进而决定其思维方式;同时,主题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组织机制,深藏于这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要件和组成单元之中,统摄着和影响着具体问题的阐释和一般原理的推演。因此,把握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对于理解其哲学思想体系、把握其哲学主旨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需要的理论指南,其历史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对于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历史主题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习近平同志早在陕北下乡锻炼时就形成了对这一历史主题的朴素认知。他1969年1月开始在陕西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上山下乡7年,在这里不仅锻造和铸就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形成了哲学思想主题的雏形。他后来回忆道:“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陕西插队的7年,正是习近平同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我是衷心地希望我那个梁家河村子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梁家河村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所以我实际上是希望整个延安地区发生一个更为巨大的变化,而且我现在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深刻的变化正在进行之中。过去讲于无声处听惊雷,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延安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其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并非“为哲学而哲学”地构造出一种哲学思想,而是在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就其实质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理论上必然突出实践这一主题的基本观点。因为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同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分析和解决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通过改造世界来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其历史主题也就必然地、合乎逻辑地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念过渡到实践这个主题的行动准则和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中来。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借助实践观的阐发来审视各种社会历史问题,才解开了“历史之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不仅是他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和智慧,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之谜”的探索和求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问题的理性阐发和现实审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主题”的继承发展和努力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努力实践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在考察所有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时都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出发点,具体哲学观点和治国理政思想都是在实践这个主题中来呈现的。因此,离开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主题,我们就很难准确理解和把握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许多具体观点和战略决策。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哲学思想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逻辑和思维定式。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就是摆脱一切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力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劳动者个性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的重点,就是通过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复杂情况“历史之谜”的解剖,把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个一般性问题“具体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实践问题。正是通过对这个主题的长期探索,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具体阐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且深刻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理念、实现途径和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哲学思想已经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灯塔,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哲学意蕴
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系列重要讲话贯穿了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了正气、骨气、底气,极大地提振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精气神,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强调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这些重要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
强调把中国梦作为感召人、激励人、凝聚人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和高昂旋律。
强调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不懈奋斗。把共产主义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理想信念时代内涵和实践特色,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努力方向。
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系列重要讲话朴实生动、深入浅出,说的是老百姓的话,讲的是老百姓的事,特别解渴、特别接地气,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
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鲜明特色。关于想问题的立足点,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关于作决策的前提条件,强调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关于抓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调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党的总书记对基本国情的深刻洞察。
强调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系列重要讲话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如针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新形势,强调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六大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抓住要害、一针见血、有的放矢,体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化解难题的智慧。
强调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党的干部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他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重要论述,鲜明提出了检验工作的实践标准、人民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系列重要讲话善于从历史的大视野考虑问题,从发展的大趋势分析问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
特别注重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将历史经验有机地融入治国理政实践,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执政风格。他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具体工作部署中,广泛引用中国和世界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来阐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的深刻把握,对历史经验的科学运用,标志着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特别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为贯彻群众路线树立了榜样。
特别注重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生产力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他还强调,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这充分体现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这些重要观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指南。
鲜明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点和方法
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十分清醒、理性、透彻。
善于从全局把握问题。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观察思考中国和世界问题始终秉持的立场和角度。这种思维方法体现在许多具体工作部署中。他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的领导艺术。
善于抓住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科学正确地指导各项工作。他多次指出,要不断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提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阐述好干部的具体标准。这些新观点新要求,是我们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的结果。
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系列重要讲话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辩证地看问题……这些方法论,体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功底,构成了完整、科学的辩证思维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作者:韩庆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摘要
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最为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其中的哲学基础及其蕴含的哲学范式,即“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这一哲学范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具有本源性的原创性贡献。这种原创性贡献体现为六个层面:(1)习近平治国理政从根本上面对的是“哲学问题”,具有作出原创性哲学贡献的前提; (2)解决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需要以系统为基础作出战略谋划,由此便形成“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的哲学范式或哲学观;(3)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总体性的“辩证哲学”;(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蕴含的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要求确立新的“哲学思维”;(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蕴含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哲学理念”,它由物本逻辑走向民本逻辑。
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最为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其哲学基础,这一哲学基础是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根本上面对的是“哲学问题”
一种科学体系是否具有哲学上的原创性贡献,其前提要看它面对的是否一个“哲学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具有问题意识。他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最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所解决的问题很多,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就是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问题,从根本上进行系统性的战略谋划。
这一“哲学问题”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系统谋划”的历史演进逻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初,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使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上相对注重“重点突破”,即相对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确定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007年左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突出出来。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在重点突破基础上,把“全面发展”问题突出出来。
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注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以系统为基础的战略谋划。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划时代”,在于它具有转折性与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战略性,需从系统上进行“整体设计”或“战略谋划”,其中蕴含的就是系统性、战略性、辩证性。这种以系统为基础作出的整体设计或战略谋划,是哲学上的谋划,是哲学问题。它首先抓住新时代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决定大国成为强国的根本要素;再对根本要素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根本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进行战略谋划,使之形成合理的结构并发挥合力作用,从而解决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蕴含的根本性、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解答上述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二、解决哲学意义上的问题形成新的“哲学观”
解决上述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需从哲学层面进行,这就是以系统为基础作出战略谋划,由此便形成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这样一种哲学观。习近平治国理政善于运用哲学思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基于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形成发展起来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新的历史方位具有战略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的是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样的新时代具有“系统性”“战略性”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具有“战略意蕴”的大变局。具有战略意蕴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需要战略思维来系统思考,需要战略辩证法来系统谋划,需要战略定力来系统实现。
第二,解答的时代课题具有战略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的时代课题,聚焦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三大时代课题都属于战略性课题,需要从系统上战略上破解。
第三,回答的根本问题属于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强不强”、世界“太平不太平”、政党“硬不硬”、马克思主义如何具有“生机活力”等五大根本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从系统上进行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中国之问从根本上就是解决国家“强不强”的问题,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世界之问从根本上就是解决世界“太平不太平”的问题,实质是为世界谋大同;人民之问从根本上就是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的问题,实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时代之问从根本上就是解决党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问题,实质是要首先为中国共产党谋强大;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说服力,其实质就是要为马克思主义谋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就分别是解决人民生活“美好不美好”、国家“强不强”、马克思主义如何具有“生机活力”、世界“太平不太平”和政党“硬不硬”的根本性问题。这些根本问题都是战略意义上的问题,需要运用辩证思维从系统上进行战略思考和谋划。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谋划、解决治国理政中的系统性战略性问题,运用的主要是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他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了福州“3820”战略设想,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了浙江省“八八战略”,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行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治国理政更需要运用战略思维,在讲到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时,他把战略思维放在首位,并强调大历史观,这是有深意的。
第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系统性战略性特质。其中的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步走”的战略谋划、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系列重要论述,都坚持了系统观念,蕴含着战略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时代课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战略。他注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军队组织构架和力量体系重塑等,都是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第六,习近平治国理政具有战略清醒、战略定力,注重战略应对,强调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指的是在系统性实践和战略性谋划中运用辩证法,把辩证法运用于系统性实践和战略性谋划中,在战略中有系统辩证法,在系统辩证法中有战略。它有四层含义:在时间上,它跳出眼前,从长远眼光看眼前,这是长远视野,涉及眼前和长远的辩证关系;在空间上,它跳出局部,把局部放在全局中来谋划,这是宽广视野,涉及局部和全局的辩证关系;在事物上,它跳出现象,从事物的本质看现象,这是纵深视野,涉及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在系统上,它跳出部分,把部分置于整体框架中进行思考和谋划,这是整体视野,涉及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
三、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
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总体性,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是共性。然而,这种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呈现为不同的历史形态。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辩证法主要是“历史辩证法”。他们最注重在历史领域实现哲学变革,由“上半截子”唯物主义发展到“下半截子”唯物主义,确立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权威,这只有借助唯物主义辩证法才有可能。这种辩证法直接通达、走向现实世界和历史领域,揭示其内在普遍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在列宁那里,辩证法主要采取“认识辩证法”形态。列宁着力思考的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度,这首先需要认识完全不同于近代西欧社会的具有独特性的俄国国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定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俄国国情。这就把唯物主义认识论突出出来,他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就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作。从俄国特殊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特殊实际相结合。这就要处理好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辩证关系,这需要辩证法,他的《哲学笔记》就是辩证法的代表作。所以,列宁把辩证法看作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看作是同一的。
在毛泽东那里,辩证法呈现为“实践辩证法”。解决农民占大多数的落后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涉及到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需要辩证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党用这种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这就涉及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由此便有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两部哲学代表作。前者讲实践论,后者讲辩证法,二者有机统一,就是“实践辩证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治国理政也特别注重辩证法,同时在总体上也注重实践,由此也可以把他们的哲学思想归为实践辩证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辩证法、认识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但更为鲜明的特质,就是注重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一种具有总体性的原创性贡献。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新的“哲学思维”
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体现着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大局”“两大布局”“新发展格局”“战略策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关系”等重要论述,都体现了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
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要求树立历史思维、实践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实践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都以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为基础,离开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它们都无法得到真正彻底的理解。历史思维,就是要树立大历史观,把“系统”“战略”“辩证法”置于大历史观中进行思考,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就是大历史观中的辩证法,它既要求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又要求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求有效化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关系,缺乏历史思维的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是空洞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等重要论述,都体现了历史思维。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要求树立创新思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内在要求推进创新,它是在创新中实现的,对系统作出新的战略谋划也是创新,缺乏创新就无法实现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就体现了集成创新。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要求树立法治思维,需要法治思维保证一种系统能规范地运行,保证战略有规范地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就体现了法治思维。系统为基的战略辩证法也要求树立底线思维。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彰显人民至上的“哲学理念”
马克思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从“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的依赖”,主要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形态,表现为人对血缘、权力及其由此构成的共同体的依赖。“物的依赖”,主要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人的发展形态,体现为人对货币、资本、金钱与物质财富的依赖,即物对人的统治。“自由个性”,是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创新能力的自由充分发挥。
马克思所在那个时代,致力于破解资本逻辑并向人本逻辑跨越,但在实践上并未真正实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相对注重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即“物”的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相关论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情况大致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在实践上,我国总体上解决了人的基本需要满足的问题,已经进入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时代。这一时代,是超越“物的依赖”和“资本逻辑”而走向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是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的时代,是在实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是坚持人民至上并彰显民本逻辑的时代。基于这样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实践上坚持“人民至上”,而且从哲学上构建起了“人民至上”的哲学理念。这一理念之核心内容是: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迈出实质性一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当作尺度,坚持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