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被资本家彻底洗脑的500年
托塔李天王
皇权占领上峰时,国家民族空前强大,军事雄厚,民众安居乐业。
资本占领上峰时,国家军事主权,金融主权分裂分散,走私贸易盛行,部分地区畸形繁荣,引得外邦蛮夷觊觎。
可以说,皇权和资本之间的较量,贯穿过去500年来的历史长河。
南宋十万军民崖山殉国后,元朝短暂统一中国。
由于宋朝完成了海洋帝国的转型,宋代海船,奠定了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基础。
泉州,是元朝海上丝路的起点,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也是福建最大的城市。有元一朝,泉州人口一度超过20万,停泊上船可达一万艘,这个当量,是近代欧洲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泉州有大量外国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基督徒、犹太人、印度人、非洲黑人等民族,城内使用的语言达到100 种,这些外国人或相关的事物被泉州人冠名为“蕃”或“番”。
根据元朝原来的种族分等政策,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人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汉人。穆斯林力量逐渐壮大,元政府逐渐失去对泉州的控制能力,权力落入到波斯民兵(波斯语:亦思巴奚)手中,波斯民兵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元末明初,汉人趁势揭竿而起,反对穆斯林人的统治。波斯人趁势掌握泉州,并将战火扩展到福州其他城市。
自此一场战争浩劫在泉州发生,史称波斯民兵战乱(亦思巴奚战乱),时间从 1357年至1366年,长达十年。波斯民兵最终是被陈友谅的起义军消灭掉。
波斯民兵战乱的直接后果,就是泉州成为死城。泉州自古号称“文章之薮”,是文明之邦,典章载籍浩瀚,在这次兵乱中遭受空前浩劫。随后,泉州成为海盗的天堂。尤其是日本,在元明政权过渡期间,进入中国海域,如入无人之境。
为了恢复帝国的秩序,明朝成立后,决定恢复中国在南海的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而南海,则是贸易最发达的地区。
明政府随即选择南海各地,再造泉州,首选地,就是郑和船队消灭海盗陈祖义的地方:马六甲。随后,大量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渡海而来,马六甲成为明朝海上世界帝国的最重要的贸易中转站。
郑和船队,本质上是现代国家的航母编队,郑和船队事实上已经有能力并到达非洲各地和美洲。详见:被隐瞒600年的真相 – 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是明朝人。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把日本倭寇,南海的海盗全部扫平,保证朝贡队伍的顺畅。
明朝前一百年,国家坚决奉行朝贡制度,同时辅以海禁。
说到海禁,人们往往会想到落后与闭塞。可是,海禁政策配上朝贡制度,意味着在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国营压着走私吊打,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以国家意志强行垄断海上的贸易利润,掌握定价权。国家级定价权的贸易利润,比民间走私贸易的利润,要多上百倍。
明朝主要进口产品为苏木,胡椒,龙脑香这些比较名贵的香料,朝贡国上贡,其关税高达20%到50%,这意味着,从阿拉伯开来的两艘商船,到了马六甲,有一半必需上归明朝政府。剩下的,可以交易。
但是,这个交易,并非走私性质的交易,这个交易只能卖给政府指定的国营单位,由政府定价,然后,再由国家回赠绢,布,茶叶等拳头产品。国营单位再行和民间产生更多交易。
到了明朝永乐时期,几十年的朝贡贸易,为明朝政府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国家用这部分钱扩大基础设施,造船工业,国营单位,军备力量,因此得以五征蒙古,修永乐大典,建万里长城,平定四方蛮夷。
可以说,历史上中国辉煌强盛的年代,朝贡贸易是主要的核心竞争力。
90年代,全盛时期的美国,就是靠着航母世界巡航(效仿郑和船队)作为武力威慑,以500强和教会资产企业作为组织(效仿明朝大型国营企业组织),疯狂对世界进行强买强卖。
朝贡贸易的另一个特征,是利用朝贡商品特质,进行财富的转移和把控,将王公贵族的钱转移出来,增加流通,保证社会财富的双向合流,避免财富集中,从而避免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所以,朝贡贸易制度的三个主要要素分别是:
- 1,建设强大的海军。
- 2,设立海禁,严打走私,掌握定价权。
- 3,建立国营贸易企业,并将企业之间实现组织化。
那么,如果朝贡贸易被打垮,走私贸易猖獗,导致的现象,就是本该获得利润没有了,定价权无法掌握,国家财政收入受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裕的只有个别资本财团,个别城市,和个别富商,对国家的内外安全是个严重隐患。
不幸的是,朝贡贸易,真的被打垮了。
郑和船队的武装巡航,以及明朝自身的国营企业组织,垄断全球贸易。那么最受影响的,就是蛮夷国家和国内的资本家以及文官官僚集团。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巨额的贸易利润,让明朝的江南资本家,文官集团垂延三尺。为了窃取国家巨额财富,明朝内部的文官集团和资本家开始联手进行了绵延整个明朝后期的“废除皇权运动”。
废除皇权运动,需要内外夹击:
- 内部,由资本家势力和文官集团对举国政体的方方面面进行干涉。
- 外部,通过技术和资本输出,孵化和扶持蛮夷势力,进行策应,倒逼中央政府做出妥协和让步。
最终目的,架空皇权,让资本控制国家。
宣德皇帝驾崩后,年幼的明英宗继位,文官集团顺势叫停国家大规模航海运动,强行停止海船技术的发展,坐等造船技术和远洋航行技术发展停滞,让南海处于真空状态。
明宪宗成化年间,资本集团推举刘大夏作为代理人,将郑和航海的各个珍贵技术资料,航海图和各类卷宗私自藏匿起来。
万表的《灼艾余集》、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都曾记载刘大夏藏匿郑和下西洋档案,并将其余文档主动销毁,导致明朝郑和时期流传下来的海量资料至今无法得以一见。
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当时不知所至夷俗与土产诸物何似,旧传册在兵部职方。成化中,中旨咨访下西洋故事,刘忠宣公大夏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辽绝耳目之表者。—《客座赘语》 (明)顾起元
自此,到了成化年间,明帝国的海上霸权被彻底肢解,明朝作为全球海上贸易霸主,成为15世纪最后的绝唱。随后,隆庆开海,宣告了资本战胜皇权,走私战胜朝贡的时代。
江南资本和文官官僚集团取得胜利后,便开始给民众大量洗脑,其实,洗脑的逻辑也很简单:
- 1)把所有不幸的,不好的,灾难的,全部归咎政府。
- 2)把所有不合理的,包装成合理的,并让民众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受剥削,是合理的。
- 3)把一切繁荣的,优秀的,先进的,包装成资本家自己的。
之后,更是诞生了东林党这样的资本组织的文官集团代言人团体。
从此以后,万里海权开始落入蛮夷之手。没有了明朝水师的保驾护航,南海海域被各个海盗和蛮夷国家控制,首先是日本倭寇,其次是西欧殖民者。
15-16世纪的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大量倭寇通过长崎,得到明朝买办资本和商人的资助,获得先进的火器装备,具备了劫掠东南沿海的能力。
另一方面,因为文官官僚集团的把控,明朝边军的火器质量却难以做到位,甚至,受到资本主义的疯狂侵蚀,边军作战能力每况愈下。
明朝的文官官僚势力把控进出口后,便通过扶持孵化倭寇集团,将中国的商品,学术,技术,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珍贵的郑和航海资料。
由于航海技术和资料肆无忌惮地西传,跟随这个脉络,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郑和航海停止后,西欧国家的造船技术在16世纪突然崛起,并在数十年时间,就一跃赶上明朝。
几乎是同一个时间段里,明朝在以下几个技术领域开始全面停滞,而在停滞时期,西欧恰好在这些领域内蓬勃发展:
- 1,火枪/火炮技术
- 2,造船技术
- 3,航海术
- 4,天文历法
资本集团为了获得更大的走私贸易利润,纵容和协助倭寇劫掠东南沿海,并阻挠和克扣边军行动和军饷,致使倭寇如入无人之境。再向朝廷勒索巨额军费,中饱私囊,并瓦解了明朝军队的有生力量。
- 16世纪开始,在文官集团对内架空皇权,对外扶持蛮夷势力后,明朝的军事力量,航海技术,社会矛盾,边患便开始不断恶化。整个明朝的16世纪,是黑暗的世纪。
- 1521年,明朝与葡萄牙爆发屯门海战,明朝水师因落后的火炮技术而艰难应战。
- 1522年,明朝水师与葡萄牙再度在广东西草湾爆发海战。
- 1553年,葡萄牙窃据澳门,开始了500年殖民。
- 1555年到1565年,明朝军队与倭寇进行了十年的追逐战和拉锯战。
- 1592年,宁夏之役爆发,套部骑兵进犯西北边陲。
- 同年到1597年,明朝在藩属朝鲜和倭寇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倭战争。
- 1599年,播州杨应龙叛乱。
司马光兄事邵雍,在邵雍的洛阳故居内,司马光清楚知道,北宋的灭亡已不可避免,但是一个朝代的灭亡相比,文明的延续是最重要的事。
一流的政治,必然以民族存续,文明延续为目标。末流的政治,则会钻研眼前利益。
那么,如果资本控制了政治,那么民族的存续,文明的消亡,是不在乎的。在人类文明进程里,资本必然是被政治约束,一旦冲破界限,就是洪水滔天。
资本控制政治,贯穿整个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明朝中后期的历史脉络大致是这样的:
- 1,江南工商资本家是第一梯队。
- 2,文官官僚集团是第二梯队。
- 3,国内部分军事集团为第三梯队。
- 4,外夷番邦(蒙古,女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日本等)为第四梯队。
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进行严密的利益捆绑,通过第二梯队,也就是官僚集团,架空皇权,将国家金融主权和财政主权,从皇帝和亲卫集团手中剥离。致使政令不出紫禁城。
皇权架空,导致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海上与陆上霸权开始分散。尤其是海军的消失,令国家朝贡经济模式瓦解,走私经济取而代之。
江南工商资本通过走私经济,大肆获利,创造了部分沿海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并直接导致中央财政,尤其是工商税严重吃紧。
中央财政削弱后,更无法打击走私经济。文官集团把持六部,限制超大型国营企业的发展,限制技术进步。并将先进的技术资料输出给外夷番邦,孵化外部军事力量,叫板中央。
笼络地方豪强和军事集团,伺机发动军事抗争。
文官官僚集团,大力培育社会舆论,广开所谓的言论自由,结党成社,笼络社会底层人士,反抗朝政。
明朝多次启用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主要原因,是因为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严重衰退,必需培养皇帝亲卫势力与地方进行抗争。
文官集团利用舆论优势,大肆抨击东厂锦衣卫,以维护自身资本利益。
皇帝当然不是傻子,万历帝,天启帝,进行了有效反击。
万历帝继位后,启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明里为全国丈量土地,实为削藩,对地方豪强,走私工商资本和官僚集团进行了沉重打击。然而张居正死后,官僚势力顺势反扑,进逼万历帝废止新法。
万历皇帝采取“怠政”模式,和文官官僚集团打太极。另一方面,拉拢内阁首辅,和其他皇家势力,加紧各方面备战。
文官集团和工商资本眼看局势如此,便开始采取了以下行为:
- 1,联络耶稣会,通过耶稣会给丰臣秀吉提供军事武器,鼓动日本侵略朝鲜。以牵制明朝强大的陆军力量,耶稣会私下和丰臣秀吉同时达成了人口买卖计划,承诺将日本和朝鲜奴隶贩卖到各个殖民地。
- 2,策动西北宁夏和西南播州军阀,进行军事政变。
一时间,东亚震荡。在各方混乱之际,万历皇帝果断出击,平定了各方侵略势力,史称万历三大征。
然而,由于工商税被资本家和文官集团牢牢掌控,万历三大征后,国库严重空虚,大量精锐士兵在战争中损失,直接导致明朝的经济和军事彻底恶化。为闯王和女真人的崛起埋下伏笔。
天启皇帝即位后,知道矛盾的根源在于军事主权和金融主权没有集中。于是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 1,扶持魏忠贤,建立皇帝亲卫势力,抵抗官僚资本和走私资本,收取工商税,以资国库,军事上主动出击击败官僚势力联合的女真人。
- 2,大力发展国营火器和军事科技,以央企军工来代替买办军工。
- 3,皇帝亲自打造木船模型,结合被输出后的西方造船成就,重新发展明朝海军力量,驱逐欧洲殖民者。
天启皇帝的举动,等于是同时在陆上和海上,挽回明朝的霸主地位。天启在位数年,
- 在陆上,明朝对关外的军事战争中取得接连胜利;
- 海上,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联合郑芝龙势力,将荷兰人赶出澎湖,一时间,海晏河清。
资本集团眼看大势将去,便策划了两次刺杀皇帝的行动。
第一个是王恭厂爆炸案,第二个是凿船案。
王恭厂是皇家的兵工厂,又称火药局。是专门做火药的地方。正因为是兵工厂,又是做火药的工厂,距皇宫大约有三公里。
王恭厂的本质是央企性质的超级国营军工单位,日产火药约两吨,常贮备量约为千吨。专供京营禁兵之用。《明史》载:“天启六年五月戊申,王恭厂灾,地中霹雳声不绝,火药自焚,烟尘障空,白昼晦冥,凡四五里。”
爆炸时间是天启六年五月戊申,一般这个时辰,天启皇帝会经过王恭厂,但这一次因为天启帝没有路过,才免于阴险毒辣的文官官僚集团的阴谋。
王恭厂爆炸,也从侧面反映明代我国的火药生产技术之高及火药威力之大,绝非西欧火器所能比拟。
天启帝躲过了第一劫,却没有躲过第二劫。结果英年早逝,明朝好不容易逐渐收回的主权,又再次落入外邦之手。
明朝没多久就正式灭亡了,开始了满清300年的统治。对资本家而言,资本是没有国界的,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我只管怎么赚钱,是谁来统治自己的民族,无关紧要。
满清入关时,智力处在蒙昧阶段,中国相当于无主之地。跟蒋介石一样,只是跟四方蛮夷一起,割到了中国的一块土地。波斯,印度,阿拉伯,穆斯林教徒都来了,欧洲人从南海进来,俄国从东北来。满蒙政权一建立,世界各地方的人,都纷纷进来了。过了一百年,肤色全变了,再加上奴隶贸易,人口膨胀到 4 亿。
说满清 20 万人统治中国四千万,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觉得这里有什么不对。其实真正是美国和俄罗斯统治中国四百年,罗斯福家族的先祖德拉诺家族 (Delano family),是五月花号的投资人,在美洲打下基础后,在康熙时代就垄断清朝往美洲的茶叶生意。
满清政权其实是一种半殖民统治。满族统治者政治水平不足,没有站到一个世界文明的高度,去学习和理解汉语和中华文明。由于满清统治者不能掌握汉文化,导致中华文明全面停滞。
前文说到,江南资本和文官官僚集团取得胜利后,开始给民众大量洗脑,洗脑的逻辑就是:
- 1)把所有不幸的,不好的,灾难的,全部归咎政府。
- 2)把所有不合理的,包装成合理的,并让民众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受剥削,是合理的。
- 3)把一切繁荣的,优秀的,先进的,包装成资本家自己的。
所以,至今我们对明朝历史都有着十分矛盾的理解和误读,归根到底的原因,依旧是凌驾于君权的资本力量,在背后操纵这一切。
欧洲殖民者见明朝灭亡,便开始纷纷垂涎中国这块大肥肉。和金融殖民,军事殖民相比,影响最深远的,是文化殖民。简而言之,就是把中国人的成就,包装成欧洲国家的成就,然后反向输出到中国,为中国几百年的文化不自信,打下了基础。 参见是中国将西方引入现代文明社会的
以蒸汽机来说,最早的原型,是清政权聘请耶稣会南怀仁制作的。
当时中国有任何的先进信息,耶稣会都会抓紧时间翻译到欧洲。
到后来英国蒸汽机的出现,其实就是瓦特在山寨模仿中国产品,此时已经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了。
不仅仅是蒸汽机,耶稣会的中国通,几乎将全部的中国文明和技术,都通过翻译,搬到欧洲了。
下图是耶稣会邓玉函 (Johann Schreck, 1576 – 1630) 的翻译作品。
但是,你一看现在的媒体,一定是明清中国在学习西方,而不是西方在山寨和模仿中国。
历史的荒谬和可笑,就在这里充分体现。
再比如原来明朝军工科技都是国营企业督办督造,代表国营军工的赵士祯,曾对多种火器加以改造,经他改造过的火器更加实用,杀伤力更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赵士祯仿西域鲁密铳制成新式火枪,改良了发火装置,在枪床的尾部装上了钢刀,近战时作斩马刀用。同在这一年,赵士祯还发明了迅雷铳,其特点是转轮发射。还是在这一年,赵士祯参照西洋鸟枪和佛郎机制成掣电铳。这种火枪采取后装子铳式,共有5个子铳,各6寸长。子铳事先装好,作战时轮流装入枪管中发射,射击速度明显加快。
这类火枪军工设计,在当时世界,是遥遥领先的。
但是,国营军工力量随着万历帝被文官集团架空后,便被迅速打压,取而代之的是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买办势力,积极从欧洲进口大炮火枪。而这些大炮,都源自明朝自身资本和科技基础而孵化出来的。
换言之,买办官僚用技术和资本输出,通过外邦孵化军工产品,然后再卖给朝廷,牟取暴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夷大炮守辽东。红夷大炮发射的是实弹,主要用于舰载炮,在战船炮击地方战船,或者炮击城墙时,可以通过实弹直接洞穿甲板或城墙。然而这类火炮并不适合守城,因为当女真骑兵四面包抄时,一枚实弹只能击伤数人。明朝从欧洲引进了11门火炮,在面对数万女真骑兵时,作用力是十分有限的。
最终一次次瓦解骑兵攻击的,仍然是明朝自身的开花弹和密集火器。根据史料记载,当年皇太极就是被明军炮火击伤。如果是红衣大炮的实弹,要么击中立刻身亡,要么就是没有击中,不存在击伤这种情况。唯一的可能,就是明朝自己的开花炮弹。
不幸的是,辽东逐渐失守后,这些红夷大炮全被满洲铁骑俘获,而这些火炮在攻城时,就发挥了超高作用。
可见,11门红夷大炮葬送辽东,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
即便在明末清初,这些江南走私工商资本和文官集团,仍然在不断给民众洗脑:只有西洋来的火器,军工以及天文历法才是最好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这些人才能永享荣华富贵。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中国人的自信,开始受到了绵延500年的打击。